【品读】齐凤艳: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脉——李皓军旅诗集《怀念一种声音》读后

封面新闻 2019-07-17 16:10 35091

大连诗人、《海燕》文学月刊主编李皓作为一位曾经的军人,他在诗中对自己的军队生活、对军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对民族和国家做出的贡献的书写,是一往情深的,是饱蘸着深切回忆和缅怀的,我感受到了一种沉稳、厚重的热爱与歌颂。这种沉稳和厚重来自一个成熟的男人,一个重情义的男人,一个摸过枪踢过正步的恋旧的男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一个人唯其恋旧,才会怀念,发乎心,行诸笔端:

怀念一种声音/我们曾经年轻的思想/开始成熟/而共和国的名字/依然响亮无比(《怀念一种声音》)

怀念着,热爱着。怀念是一种温暖,热爱是一种鼓舞。

提起笔来,有多少面孔和他们的声音一起浮现,有多少岁月和故事跃然纸上,有多少烈火在燃烧,有多少英雄炯炯的目光注视着诗人!诗人细腻的书写着,回忆着,怀念着。

那个《征兵季节》,“小镇上响起了锣鼓声/响起了鞭炮声/循声而去/我也加入了虎头虎脑的行列”,这锣鼓声,这鞭炮声拉来了诗人的军旅生涯,至今每当稻子割完谷子晒在场院的黄昏里,诗人就“不由自主地/怀念起生命中/那种纯粹的绿色”。曾经的日子,总是在俯仰之间闪现。更阑人静月光透过窗子,军营的日子在银辉中隐现。学员宿舍里“绿军被棱角分明,一如我们血气方刚的年龄”,当出征哨响起,“这里只诞生朝气 信仰与英雄”!在《怀念军旅》一诗中,诗人写到:

怀念军旅/静夜里无端地被号声惊醒/没有了枪的影子/子弹却已射出……

这首诗里既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怀,也有侠骨柔肠的真切,高山流水营何在,侠骨柔情总是诗。

李皓在诗集代跋《中国当代军旅诗审美四论》中写到:“军旅诗的存在就是以格调崇高的价值而存在的。军旅的含义本身就是国家民族乃至反思和平与战争的关系,或写羁旅,或写军营,其中包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其崇高的本质无可置疑。”

请看李皓这首《油灯的光或者火种》:

说到初心/其实就是一粒火种/当它开始燎原/必将打开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共和国最初的光/一定来自延安某个窑洞/如豆的微光/有泥土的芬芳/那映在墙上的巨大身影/把陕北都点燃了/宝塔山的呼唤/整个中国都能听见//好好呵护一盏油灯吧/当它走进博物馆/火种/却永远无法熄灭

1930年在中国革命的艰难时期,毛泽东在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时候,批评了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就是革命者血液中的倔劲。2016年10月25日人民网上一篇题为《习近平拨起我们血液中的倔劲》的文章写到:“那群头顶红星的人,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化为内心熊熊燃烧的不息火焰,化为革命第一,舍我其谁的倔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潺潺小溪亦能汇聚成洪流,无数人民追随这面红旗而起,坚信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世界的不公,不仅赢得伟大胜利,更是凝聚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脉,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生生不息、跳动不止。”同样,李皓用一首深情的小诗,表达了一个普通人民群众对国家民族的卑微的忧患意识:“好好呵护一盏油灯吧”,让火种“永远无法熄灭”。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