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的革命理想:“诗歌要有家国情怀,要有阳光的一面”|70年70人·人文③

封面新闻 2019-07-16 23:25 35375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薛维睿 柳青 施诗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回延安》,1956年

杨清茨说,在贺老众多的创作中,《回延安》是老人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首作品,是贺老创作的最高峰。

1956年春天,贺敬之受邀回到延安。此时距离他离开已经离开已经11年,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他,写下了《回延安》。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在《延安河》杂志上发表后,受到读者和文艺界的一致褒奖,还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贺敬之鲜有诗歌创作,这次延安行让他再次打开自己,诗歌创作从此进入成熟阶段和黄金时期。

不久以后,《北京日报》编辑向贺敬之约稿,希望他为“七一”党的生日写首诗,为此还将他带到海淀区温泉学校找寻灵感。这是个十分静僻的地方,贺敬之很快进入创作状态,一鼓作气写下《放声歌唱》。

写了一半他拿给编辑看,想知道写得是否合适。编辑看了十分满意,当即拿去发表。7月1日,《北京日报》刊登了《放声歌唱》的前两节,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贺敬之接下来又创作了后面三节,最终出版了《放声歌唱》单行本。这是贺敬之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1963年,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贺敬之的妻子柯岩来到抚顺,在雷锋所在的部队住了一个月,看了雷锋亲笔写的日记,见到了抚顺人民送别雷锋的感人场景。回来以后,柯岩把见闻和感受都告诉了贺敬之,建议丈夫为雷锋写一首长诗。

“受苦受难的雷锋就是解放前的白毛女,解放后的白毛女应该就是雷锋这个样子”,雷锋的事迹给贺敬之很大的触动,为此他写下了一千二百余行长诗《雷锋之歌》,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又被《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相继转载。

这首长诗慷慨激昂,加上人们学雷锋高涨的热情,迅速成为贺敬之又一首经典之作,奠定了贺敬之在政治抒情诗创作的地位。

著名诗人周良沛曾评价《雷锋之歌》:“不仅标志了他的诗的成就之高度,更是开一代诗风之作。”

杨清茨和贺敬之。

在贺敬之的诗歌中,饱含时代情感。

他曾多次对杨清茨说,现在的年轻人写诗一定要有家国情怀,一定要有阳光的一面。

“贺老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不见得都要去写革命主义,也不是说每首诗都要有英雄气概,但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定要是纯净的、健康的,同时又要带有一种诗的美感。”杨清茨说,“贺老认为,诗歌不能过于颓废,有点个人小情绪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分渲染。”

贺敬之说:“诗一定要有自己干净的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

从十六岁在奔赴延安的途中写下了组诗《跃进》开始,贺敬之就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诗歌是他记录、赞美时代的方式。

相关阅读

95岁红色诗人贺敬之:我从延安来,用人民的诗歌抒写时代

评论 1

  • fm499530 2019-07-17

    满满当当正能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