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这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随时都有热点闪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我们又都在纷繁的观点中无所适从。
有文化才有态度,有传承才有创新,世事纷繁芜杂,如何去伪存真?众说纷纭,要想看得比别人远,看得比别人深,我们需要“一锤定音”的好声音。
从今天起,封面新闻特别推出“封声”专栏,邀请国内一线人文专家为我们解读热点,一道倾听专业人士的声音。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实习生 徐绮蔓
最近,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于6月27日一开播就迅速爆红,这部拥有电影质感的镜头画面、精美的服化道、全员演技在线的高质量口碑剧,目前,以8.6的豆瓣网评分,位列2019国产剧口碑榜首。
网友们对于这部剧的口碑很多集中于唐代风俗、服装等,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曾经出版过《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的作家森林鹿,让她谈了谈这部热播剧以及一个真实的唐朝。
《长安十二时辰》“复原”做得不错
森林鹿说自己是唐史和中古社会风俗史学习者。她学习唐代历史风俗的初衷是为了写一本以李世民为主线的“历史小说”,但不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漏洞百出,因此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做功课。
这一学就是十几年,她自己成为了唐代历史风俗的行家,还出版过两本著作:《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大家科普了唐代的生活。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雷点少”,服装、道具和风俗方面的错误比起一般的电视剧要少。森林鹿表示:“剧中的戏服特别是男装,大部分经过严格考据,有历史文物原型,‘复原’做得很不错。很多道具是按照博物馆文物来制作的,给人考究精良的印象,这些都极大提升了整剧画面的质感。”
不过,她认为这部剧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剧情节奏和人物刻画方面还不够好:“一些例如人物称呼方面的细节上,虽然剧组很努力地按照唐代资料去设计台词,有些地方却用得并不正确,略有违和感。”
比如称皇帝为“圣人”,这确实是有唐代特色的称呼,但是唐朝大臣、宫官一般只会在非正式的、较亲密的场合这样称呼皇帝,而不会把这称呼写在正式公文诏敕上,或者在公开的礼仪性场合也用“圣人”来称呼皇帝。剧中则是无论什么场景情境都 一概“圣人”到底,属于滥用。
唐代人的“三观”与现代人最接近
在森林鹿看来,唐朝是一个经历大分裂大黑暗时代后,各种族群和文化走向融合、统一、丰富、繁荣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底色是明亮而豪迈的,人们的精神风貌质朴昂扬,唐帝国给中国人留下了骄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因此唐代人的个性比较偏于粗犷豪放,社会上到处可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男汉子女汉子。唐朝人的“三观”在很多方面跟现代人算比较接近,比如包容性、开放性,接受新鲜事物快,不太爱管别人家闲事。
唐朝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很相像,比如说“亲近自然”。他们喜欢把“住宅”整面墙都做成活动式的,只有几根立柱,立柱之间用卷帘或屏风遮挡。风和日丽景色怡人的时候,他们搬开屏风、卷起竹帘,室内室外就融为一体了。
但是唐朝还是一个贵族阶层占主导的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结构与现代的差异仍旧很大。唐朝和其它封建专制社会一样,没有“人人平等”“个性自由”这种现代化观念。家里的男人犯了重罪,女人和小孩会被官府抓走沦为奴婢贱民。主人可以随意买卖自家的奴仆,法律承认奴婢地位与马牛一样。整个社会结构和现代是差异很大的。
现代人在唐代会遇到很多困难
《长安十二时辰》里还原了很多唐朝人在吃穿用上面的细节,但如果一个现代人真的穿越回唐朝,会遇到不少的困难。
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关。唐朝人说话,现代中国人是听不懂的。他们虽然也说汉语,可是发音和语言结构跟现代汉语都有很大不同。唐朝具有部分“普通话”性质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被称为“金陵洛下音”的标准读书音,现在虽然有学者在研究还原它,但是这种语音整体上是已经消亡了的。
第二就是身份证问题。唐朝对于“流动人口”的基层控制很严格,无论是在乡村或者城市,人群里突然出现个陌生人,当地的城管干部会找你要户口本、身份证或者介绍信。随便过个城门、关卡、桥梁码头,都很可能被卫兵或城管当作“逃亡奴”抓起来吃板子,打完了还会以官府的名义被卖为贱民。唐朝还是贵族社会,平民和贱民之间有严格区分,当了贱民就生不如死了。
第三,举止礼仪、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就算现代人穿越到唐朝,成了贵族,吃穿不愁,光是学习各种礼节和忌讳也能烦死人。见了什么人要说什么话,怎么行礼,有什么讲究,注意什么事项,比如“避讳”吧,跟你说话的对方,不但他的名字你不能直呼,他的父母名字也得事先打听好了,说话写信时避开不用,否则就是对人家的冒犯不敬。
评论 3
我就是你 2019-07-12
好的👌这个好了!!
马甲线的马甲 2019-07-11
回去了一定是个粗鲁人[笑cry]
加贺见葵 2019-07-11
“一些例如人物称呼方面的细节上,虽然剧组很努力地按照唐代资料去设计台词,有些地方却用得并不正确,略有违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