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时光|田小荣:卖篾耷扇

封面新闻 2019-07-10 11:45 41702

田小荣(武胜)

夏日下乡,见一老奶奶手里摇着一把篾耷扇,感到既惊讶又亲切。

篾耷扇又称竹篾扇,主要用慈竹做材料,取材方便。在科技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年代,篾耷扇为城乡居民最为常见的纳凉工具。

经济匮乏的年代,农民赚钱的机会少,有手艺的农民就地取材制作篾耷扇出售补贴家用。有的人家为抢占第一批市场,年前就开始准备材料,备置半成品或成品。扇子有了市场,也就有专业生产扇子和贩卖扇子的人群。

母亲心灵手巧,是编篾耷扇的好手。一家人称盐打油和走人户的礼信钱,外加零花钱,都出自她那打满茧疤的双手。我小时候,常伴着母亲制作篾耷扇,有时也帮她打打下手,将制作好的竹扇背到街上去换钱。

母亲常常是在参加生产队劳动之余、挤出休息时间做扇子。编制一把扇子要花费很多精力。那个年代,付出与收益不对等,现代人会感到不可思议。一把上等材料的青篾扇子仅卖两角钱,一把稍次的黄篾扇子才卖一角钱。即使是那样廉价,全家人也乐在其中,大人细娃齐上阵,挣取那不容易挣到的丁点利润,缓解家庭经济开支的紧张状态。

1970年代的一个逢场天,天气炎热。年仅8岁的我,背着母亲熬更守夜制作的100把篾笆扇到乡场叫卖,遭遇一群邻县过来的扇贩子。他们的扇子数量大、花色多、品种全,加之他们人高马大,敞开喉咙吆喝,相互杀价更是不惜血本:一把黄篾扇子竟把价格杀到5分钱。

待到散场,我100把扇子只卖出5把青篾扇子,总共卖得1块钱。眼看即将散市,再也无人问津,被太阳烤得汗流满面的我,又热又饿,完不成任务,心里着急,更舍不得花钱去饮食店买点吃的。饿的心慌,就在场口边花一分钱买一杯凉水兑的带甜味的薄荷茶解渴。然后,顶着午后毒辣的阳光,将一大背篓扇子往家里背。

10里山路,我走了3个多小时,到家已是傍晚时分。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不知是受了委屈或是饿得难受,我嚎啕大哭起来。母亲接下我的背篓,抚摸着我被背索勒出殷红血印的稚嫩肩膀,心酸的泪水也止不住滴在我的脸颊上。

待到喝上母亲备好的一碗绿豆稀饭,我那颗伤痛的心才稍微得以安定。那100把扇子,赶了5个场镇,卖了半个月才脱手。

尽管时隔多年,但那段卖扇的记忆一直刻骨铭心。

【“时光”栏目征稿启事】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12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