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的返乡小伙安应东:昔日“烂泥沟”变“美丽乡村”,我开了全村第一家民宿|70年70人·脱贫⑦

封面新闻 2019-07-08 20:44 57313

安应东整理民宿床铺

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田雪皎 发自甘肃定西 视频 忻晓松

2019年4月,春回大地,渭河源头生机盎然。位于其中一个“山窝窝”里的甘肃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远处几个山头上积雪还未完全融化。站在村外山头俯瞰,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通向农家,一排排新修的农宅坐落在群山绿树间,休闲、旅游、度假、赏花……村子美如一幅画卷。

山下的梯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抢栽当归。第一个在村里开起民宿的30岁小伙子安应东,正忙着把民宿外的一小块荒地打造出来,种上各种蔬菜,提供给愿意自己做饭的租客们。

元古堆村

在安应东的记忆里,2013年后,他的家乡元古堆村焕然一新。在那之前,只有每年年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才会回村,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山外的世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返乡创业,“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种植了药材挣了钱,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而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昔日的“烂泥沟”——元古堆村,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雪山下种植当归的村民

水之变

昔日天旱吃水难 

如今家家吃上“放心水”

2013年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据新华社

4月7日中午,火辣的太阳照射在雪山下的梯田间。村民曾玉成带着几个村民,正忙着将当归苗栽进地里。每年春季,村民间会互帮互助,安应东来曾玉成家帮忙,他的妻子去另一家。

“他们才帮我们家栽完。”安应东说,村子干旱少雨,地里的土层下几十厘米都干成灰,这样农作物收成很差。据资料记载,这里水分蒸发量几乎是降水量的十倍。

“干旱不仅困扰村子的农业生产,吃水也很困难。”安应东介绍,村子挨着雪山不远,以前村里的用水,都是冰雪融水喝山泉水,村民来要挑着水桶到一公里外的地方取水,道路崎岖不平。

在安应东幼年的记忆里,长辈们每挑一担水,来回需要30分钟左右。年龄稍长一点后,挑水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肩上,每次挑满家里的水缸,都要花费1个小时。

安应东回忆,2013年,村民们集资在村里修了一口堰塘,然后沿路埋上水管,把山里的山泉水引到村里来。“疾控中心对引入村里的水质做了检测,符合饮用标准。”安应东说,这样一来,村民们用水就方便了许多。

虽然在家就能吃上山泉水,但是土壤贫瘠、地理闭塞在当时没有变化。因为这个原因,从学校毕业后,安应东选择远赴广东打工。

然而,让在外打工的他没想到的是,2014年,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汩汩清洌的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激活了贫瘠陇中的希望之源。

没有水,注定贫瘠;有了水,一切都活泛了。

如今,元古堆村447户村民,家家打开水龙头,就能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村民正在种植当归

业之变

农田换种中药材

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

“找准发展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叮咛,为元古堆村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谋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新华社

安应东1989年出生,是一名准“90后”,腼腆的他,十分爱笑。2013年,在广州打工的安应东,一年能赚到5万多元。除去日常花费、往返车费,自己还能存下3万多元。

“那时候我的同龄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在家里哪里能挣到这么多钱。”安应东说,只有每年年底,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才会回来。过完元宵节,村里的年轻人又陆续离开,奔向打工城市。但2013年后,安应东眼里的家乡,慢慢开始朝好的方向发生变化。

“以往的村道,只要下雨进村就得踩着一脚泥,车辆轧出来的痕迹,被太阳晒干就变成了两条沟,出行十分困难。”安应东说,后来回来过年,最直观的就是道路修好了,变成了能供两车并排行驶的水泥路面,路旁还种植树木,整洁又美观。除了道路,许多贫困村民房屋也开始修缮或者迁建,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

2016年,家里人告诉安应东,家里种植的百合,收成很不错,开始卖钱了。得知家里准备把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安应东很高兴,当即决定留下来,不出去打工了。

“村里几乎家家都种植了药材挣了钱,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这是几年来村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安应东说,当时两个孩子慢慢大了,他想多陪陪家人,在家种植中药材,也能挣钱。

安应东回家

村之变

开起民宿吃旅游饭

“村里挣钱,比打工多”

“在村里挣钱比打工多,还能够照顾到家里。我再也不想出去打工了。在家里,自己给自己打工多好啊!”——村民安应东

“2016年,我结束打工,从广州回到村里发展。”安应东回忆到,村里的变化让他吃惊,产业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在村委会对面的废弃山地处,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新房拔地而起,这是异地搬迁村民的集中安置点。

眼见新房子还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头脑灵活的安应东,决定留在村里。见过世面的他,已在为接下来的民宿做打算。

“民宿在很多地方都有,我们简单装修,成本不会太高。村里的梅花鹿养殖基地打造完成,扶贫创业旅游小镇也初步形成,一座座风格独特的建筑依山傍水,乡村旅游开始起步。”安应东告诉记者,他想着民宿能租给来旅游的客人还有进村收药材的商贩住,每年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说干就干,安应东拿出几万元积蓄,将五间房子装修一新,买来床铺、电视、沙发等家具,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安应东的民宿,紧邻着村里的水泥路,有一间客厅、三个单间和两个标间,每张床的白色被子上,安应东都放了一朵塑料玫瑰花。

“房间装饰比较简单,但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没客人的时候,我也会时常来保洁。”安应东介绍。

正如安应东所预料,焕然一新的元古堆村,吸引了不少客人前来。去年,民宿给他带来收入一万多元,加上家里的药材种植,全家人收入10多万元。

2018年,依靠中药材种植和民宿,安应东赚了7万多元,而他在广东务工一年最多能存下4万多元,还无法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

“在广东打工的时候,我感觉城市人比较向往这种田园生活。”安应东说,民宿很符合城市人的需求,2018年,他的民宿开起后,村里相继又有六家陆续开业。


相关阅读

引进加工企业解决药材销售难 7大产业支撑乡村发展|70年70人·脱贫⑦

评论 8

  • 聆听世界 2019-07-11

    [得意]

  • fm3810 2019-07-10

    赞赏赞赞

  • 聆听世界 2019-07-10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