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作家用文学记录基础教育嬗变 一线文学评论家研讨点赞王刊《择校记》

封面新闻 2019-07-01 20:18 36126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正值招生季,K城某著名私立中学资金链断裂,计划搬到一所职业中学去,空出的土地准备开发房地产。在学校遇到生存危机下,投资方、家长、教师、学生、培训机构、教辅推销员、供货商、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学校等,共同上演了一出多幕剧。围绕择校、迁校,发生了一系列隐秘的事件。学校搬迁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却与教师、学生内心的变迁和命运的改变紧密相关。男教师周文与女教师李琦在心灵挣扎的过程中,他们的爱情也一波三折,让读者看后在怜惜之余备感心情沉重。

这就是来自四川广元的青年作家、鲁迅文学院第36届中青年高级研修班学员王刊在长篇小说《择校记》里呈现的故事。6月30日,由鲁迅文学院、中国言实出版社主办的《择校记》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徐可、《文艺报》总编梁鸿鹰、《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等多位国内一线文学评论家,相关出版人、鲁迅文学院第36届高级研修班的多位学员等五十余人到会参加座谈会,集中讨论这部长篇小说取得的成绩。

徐可

王干

关于教育的话题,总是能牵动大众的心弦。但用文学来表现,却较为少见。徐可在评价《择校记》时提到:“《择校记》关注教育,关注择校,这是牵动着千家万户一个非常热点的话题,塑造的人物性格形象非常鲜明。”梁鸿鹰认为《择校记》重要的是“直面现实,对周文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不太长的长篇还写出了历史感,你能看到过往的二三十年的蛛丝马迹。”王干也说:“《择校记》号准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老百姓的痛。这个小说,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切身的感受,一般人写不了,因为作者就生活在生活的土壤里。同时,这个小说又带着一种普遍的善意。”

阿来未能来参加座谈会,他在推荐语中说,基础教育本该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但近年来由于作家的缺位,使它反而成为一块飞地。青年教师王刊的《择校记》具有了掘进中心的可能。对现代性的反思,对功利主义的审视,构成了这篇小说的旨归。

《择校记》作者王刊

王刊曾在中学教过九年书,后辞职与朋友一起创办培训学校,并周末坚持上课。一直在教育最前线的他,对教育现象和本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他也钟情于文学创作。2014年他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山花》、《解放军文艺》、《清明》、《青年文学》等发表长、中、短篇小说七十余万字。有小说被《小说月报》转载。出版有小说集《生死之河》、《阿加,阿加》,随笔集《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王刊写《择校记》的念头早在10多年前。这中间他亲自体验、目睹了教育界的种种现场。2017年,王刊在巴金文学院驻院写作。充足的时间,触发他动笔。2018年在杂志发表后,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

身为70后,王刊称自己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的见证者和受惠者”,“没有改革开放、教育的产业化、大学扩招,作为川北最偏远农村的一粒尘土,我可能会失去大学教育的机会。”而面对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时代,变化的速度与剧烈程度超出了想象,他也觉得,“自己有责任记录下这些嬗变。”

评论 2

  • fm66864 2019-07-22

    作为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对“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深有体会。孩子真是上天派下来考验父母的天使,他让你人生受到重创,让你怀疑自己的情商智商,甚至怀疑人生。同时慢慢得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修正自己。

  • 壹然 2019-07-02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