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卫:不忘初心终得心源 回望传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封面新闻 2019-06-28 20:08 34386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实习生 李煜

7月3日上午10点,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主办的“不忘初心·戴卫写生60年作品展”开幕式暨画集首发式将在四川博物院隆重举行。作为近年来巴蜀画坛的一大盛事,该展览聚焦戴卫自1957年至今整整一个甲子的丹青岁月,届时将展出他60年来的300多幅珍贵写生稿。这些写生作品既记录了戴卫和自然、人文亲密接触的全过程,也是他多年来一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艺术创作最好的见证。

从儿时拿起画笔开始,戴卫就开启了自己的写生生涯。写生对象从身边的鸡公车车夫到比萨斜塔外的小贩,写生场景从武侯祠茶馆到巴黎街角的咖啡馆,写生之路从巴蜀美景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再至海外的异域风情,这些所见所得所写都成为戴卫书画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早年戴卫在西昌当知青的时候,素描纸非常金贵,好不容易搞到一张八开纸,他就会小心翼翼地将纸裁成十多张小尺寸的来画人物素描。在这些不足巴掌大的纸上,戴卫完成了《彝族阿依子》《彝族汉子》《彝族阿咪子》等作品,这些生动的写生画也将会在7月3日的“不忘初心·戴卫写生60年作品展”上展出。

“下乡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浪漫主义,可慢慢就变得不浪漫了,因为你得吃饭,你得挣工分,要想吃肉还要自己喂猪。那个时候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艺术有更多时间的考虑,周围的彝族老乡知道我会画画就来找我给他们画一张肖像。百忙之中,我能得闲给他们画画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回忆起那段岁月,老人的眼中闪现出快乐的光芒。

当时戴卫创作的这批肖像画大多送给了老乡们,前段时间他重回西昌还请了这些昔日故友吃饭,让他欣慰的是,大多数人至今还保存着四十多年前的肖像画,这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这对于戴卫,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藏,“它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给人画画,反而是真正地丰富了我的人生。到了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才知道什么事磨难,你就会有了最淳朴的心。这是不可再得,也不可多得的经历。”

不忘初心,不仅是这次写生展的名字,同时也是照亮戴卫艺术之路的一盏明灯。上世纪70年代初,他赴北京参观全国美展及故宫首届书画藏品展,在故宫这位年轻的画家被彻底震撼了。当时那个年代连本国画的画谱都很难看到,突然近距离欣赏到那么多原画真迹,戴卫仿若醍醐灌顶,他终于触摸到自己的本心。“看完那个展,我才知道什么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绘画,才知道这是我们应该弘扬传承的文化,才知道我自己应该做一个真正的中国画家。”从此戴卫决定戒油画,习国画,为此还专程拜访成都国画家陈子庄先生并向他求教,开始集中攻习中国传统水墨、书法篆刻。

中国画讲神形兼备,从习国画至今,戴卫一直都认为,能赋予笔墨精神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本功。当然要想把真实的人物造型转化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造型,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哲学关系的转化。为了实现这个转化,戴卫主张回望传统,“回望传统不是说我们丧失信心,或厚古薄今,而正是中国书画家文化自信的体现。”

刚刚出版的《戴卫写生60年》画集的自序中,戴卫将自己多年的从艺感悟总结为:师古人,师造化,中得心源。他认为,师古人即研究传统,包括世界优秀绘画传统;师造化即研究生活研究大自然,能否中得心源,这就得看你自身的学养,在这一领域文史、哲学、金石、书画缺一不可。

正因为如此,戴卫的艺术创作一直都将理性思考与感情表现融于一炉,其作品画出了精神层面的内涵,继而毫无悬念地打动人心,由此被外界誉为“当今中国画坛上另辟蹊径的哲理型画家”。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