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剑阁:小乡有了大产业 村民家门口鼓起“钱袋子”

封面新闻 2019-06-26 21:25 36316

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

6月25日,少有的夏日清凉。清晨时分,从广元剑阁县城出发,赶路2个多小时,走进位于县城南部边陲的公店乡。这个偏远小乡,颠覆了记者最初印象。

远处眺望,山环水绕,风景如画。深入园中,果蔬飘香,鱼虾成群。

公店乡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辖8个村,2308户7000余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个、贫困户414户、贫困人口1164人。截至2018年,已脱贫312户903人。

在乡政府门口,一块红白相间的牌匾映入眼帘,上面写着“距剑阁县公店乡脱贫摘帽仅有98天”。

这样一个偏远落后小乡,如何打赢脱贫摘帽决胜战?公店乡党委书记杜鹏给出答案,聚力开展“产业造血、就业生血、集体经济补血”三大收入倍增行动,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生态龙虾养殖基地。

走出去引进来 小乡有了大产业

站在荣光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内,杜鹏指着不远处山坡上成片的金宝李果树,笑道:“几年前,那里是一片荒山,而今400多亩的金宝李又快成熟上市了。”

荣光村曾是公店乡三个贫困村之一,已于去年脱贫。当时为了改变贫困面貌,杜鹏思来想去,认为产业扶贫是关键。于是他带队前往绵阳、广安、南充等多地进行考察。

不久,一山之隔的梓潼发展的金宝李产业,吸引了他。结合全县农业产业规划和荣光村的实际情况,他积极动员业主,2016年,将金宝李引进了荣光村。

产业园里又脆又甜的金宝李挂满枝头。

两年后,种植的金宝李初次投产4千多斤,上市后,当地又凭借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搭乘梓潼金宝李的“顺风车”,将当地产的金宝李销往上海、广东、北京。如今,又脆又甜的李儿挂满枝头。“今年可产15000多斤,平均每斤15-20元,又是一个丰收年。”

利用水库水域养殖小龙虾。

除了400亩金宝李之外,产业园内还发展起200亩荷花,300亩生态龙虾,600亩油牡丹……

杜鹏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公店乡围绕“一个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八个村级特色产业示范园、多个户办小庭园”,在五一村、荣光村规划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脱贫攻坚为总抓手,通过贫困村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绿色果蔬产业、生态养殖业、中药材种植业三大特色产业。目前,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面积1070亩,八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已建成6个,户办小庭园建成215个。

家门口上班赚钱 日子红红火火

家门口发展起了大产业,荣光村二组的贾永成和妻子高兴不已。夫妻二人从外地回到家乡,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内务工,“常年固定工人就有二十多人,忙的时候达到六七十人。”51岁的贾永成,扯着大嗓门乐道,“家门口上班,安逸得很,还能把家照顾了。”

贾永成算了一笔账,两人家门口务工,一年收入2万多,加上集体经济分红和接待从外地来的游客,全年收入比在外打工赚得还多。腰包鼓起来,贾永成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了解,当地引进的3个企业常年使用贫困务工人员180人,高峰期使用贫困务工人员达240余人,年收入18000元;全乡非贫困户带动30余名贫困人就业,最高年收入达到15000元,最低年收入可达到3000元。

公店乡党委书记杜鹏向记者介绍产业发展。

公店乡是剑阁县以脱贫攻坚促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高质量实现50个贫困村退出、2006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94%。发展扶贫产业15.3万亩,转移就业贫困人口2.2万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6100元。

今年是剑阁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大考交卷年,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汇聚所有资源、所有力量、所有工作助力整县脱贫摘帽,确保16366名贫困人口脱贫、37个贫困村退出、县摘帽。深化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贫困户发展当家产业,确保村村有支柱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