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者:强戒所里的少年们

封面·底稿 2019-06-26 15:53 62044

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吴枫

张新(化名)

“假如那天朋友约我去电音节,我没赴约就好了。”


“假如他们说吸了可以解酒,我不相信该多好。”

陈希(化名)

在朋友家,她拨通了妈妈的电话,“你不管我,我就去吸毒了!”


6岁时父母离婚,工作人员问:“要跟爸爸还是妈妈”,我还没选,她就抢着放弃了我的抚养权。

四川的两所强制隔离戒毒所内,迷失青春的他们,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

强制隔离戒毒所,都有一道特别的铁窗分隔,“自由”的空气窗外弥漫,窗内则是一双双希望的眼。

毒品,人类的公敌。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由,或者是借口。有人交错了朋友,有人赴错了约,还有的则是因为好奇,甚至还有人仅仅是因为赌气……毒品带给他们短暂的快感,还有为了戒除毒瘾所承受的日复一日的痛。

6·26前夕,在征得四川省戒毒管理局的同意后,记者分别走进四川省成都强制隔离戒毒所和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采访了两位正值青春的年轻人。曾经,他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沾染毒品。如今,在这个特别的地方,他们正经历着一场只属于自己的“重生”。

A

因毒品而放弃的传媒梦

他叫张新(化名),今年21岁,接触毒品前,他是一名留学美国的学生,青春,阳光,自信,美好的前途等待着他。

如今,张新已经来到成都强制隔离戒毒所超过150天。

21岁留学美国,刚刚进入自己心仪大学传媒专业,从16岁起,这个男孩的人生似乎就驶向了一条“快车道”。他的字典里,似乎没有“困难”,更没有“失败”,优渥的家庭条件,几乎给了他想拥有的一切。

但他没想过的是,自己回国后的第一站,就是强戒所。而这一切的转变,仅始于一次朋友的邀约。

留学美国 电音节上初尝毒品

16岁那年,张新进入美国一家封闭式寄宿中学。临行前,一向实行“放养”管理的父亲,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中,父亲只给他提出了2点要求:不吸毒,不赌博。

就算是在国外,张新的生活依然不打折扣,只要有合理的原因,给父亲打个电话,银行卡上就能收到3、5万的“零用钱”。但习惯的差异,与家人的距离,还是让初到美国的他,感受到了落差。留学美国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想要用一顿中餐给自己一点仪式感的愿望,最终也因为没有现金、不知道需要提前预定而落空。

但很快,这样的落差就被一些“其他的快乐”所填满。

2017年,张新跟着班上新来的转学生,一起去了当地著名DJ驻场的电音节。“试试看,特别High。”除了音乐带来的愉悦外,张新还尝试了一种“新玩法”——“K粉”。这种毒品给张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渐渐地,从“K粉”到“E”,再到“神仙水”,张新的“玩法”越来越多,也越陷越深。

传媒梦断 包房吸毒再次被抓

2018年,张新听说缅甸有最好的“包房”(吸食毒品的场所),他不惜和朋友“打飞的”去感受一番。在那里,他们2天3夜狂欢,花10多万人民币为此买单,他还学会了赌博。

狂欢后他搭乘飞机返回成都,中转贵阳时被民警叫住。“我以为是东西忘带了,没想到是专门来抓我的。”随后由于尿检呈阳性,张新被当地公安机关拘留15天。

他还以为自己能瞒得住一向忙碌的父母。拘留期满,站在门口接他回家的父母,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害怕。但打骂、资金控制、限制自由,这些所担心的都没有发生。只有父亲难掩失望的眼神和母亲偷偷拭去的泪水,让他想过戒掉毒瘾,但似乎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他重新回到了美国。2018年,张新顺利被美国某知名州立大学传媒专业录取。“我特别喜欢韩剧《匹诺曹》,希望能成为那种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记者。”但这样的生活在开始了仅短短一个月后,再次因毒品而中断。

2018年底,张新回国庆祝生日,在一帮社会上的“哥哥”带领下,他走进了废弃的驾校、烂尾楼。这些破旧外表下掩藏的是奢华的包间和名为“神仙水”的毒品,让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随着音乐疯狂摆动。

2019年1月,在他经常光顾的废弃驾校里,他被接到举报赶来的警方挡获。这一次等待他的,是2年强制隔离戒毒。

重生之路 女友合照给自己鼓劲

6月中旬一天,记者走进成都强戒所,见到了张新。所里的民警对这个高个子的大男孩印象都很深刻。一位民警说,大男孩刚到这里的时候,情绪比较低落,各种约束的落差让他很不适应。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强戒和引导,张新变化挺大,正在努力回归自己。

张新是个漫威迷,去年夏天,《复仇者联盟3》上映时,他和女朋友一起去看了首映。还约定今年一定要一起看最终结局。他被送到强戒所后,除了民警关心他,他的父母经常来给他加油,他的女友也没有弃他而去。民警透露,张新的女朋友去英国完成大学学业前,还专门来看望了张新,给他鼓劲。

张新的胸口挂着一个身份牌,背后放了一张他和女朋友的合影。照片上,阳光耀眼,笑容灿烂,时光漫长且美好。

B

为引起父母重视而吸毒

她叫陈希(化名),今年18岁,是个00后。她的故事让人唏嘘,16岁就沾染毒品,仅仅是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

如今的她,十分后悔,总向戒毒民警问:“离开强戒所以后,我的学业还能继续吗?”

记者走进女子强戒所时,陈希坐在蓝色塑料小板凳上,抽出一本英语书,在床上摊开。很快就要考试了,这是她最擅长的科目,绝不能有半点差池。

6点半起床,早操、早餐过后,是固定的学习时间。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时常会让陈希产生还在学校的错觉,但穿着制服的民警、年长不少的舍友,会让她意识到,这是在戒毒所内。而她的强戒生活,还有9天。

父母离异 乖乖女走上叛逆路

直到被爸爸亲手送进强戒所前,陈希16年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固执的念头,“我的父母不爱我。”

6岁时父母离婚了,工作人员问:“要跟爸爸还是妈妈”,她还没选,妈妈就抢着放弃了她的抚养权。

陈希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当厨师、卖水果、踩三轮,为了还清妻子留下的大笔赌债,他没什么时间陪伴陈希身边。父女之间,最常见的对话便是,“把饭吃了”“早点回来”“给我点钱”。

由于长期一个人上下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住,当“朋友”们向陈希发出邀请时,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依靠”。她跟着朋友一起去KTV、喝奶茶。从一个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变成常常缺勤的“翘课生”。而她发现,连这样的行为也无法激怒父母。“我考98分,他们觉得不够好,考100分,他们会觉得是应该的,也不会表扬我。”

越走越偏 父亲亲手送她进戒毒所

陈希就这样“混”到了初三。这时,父亲还完了母亲留下的10多万欠款,陈希的母亲也突然从海南回到了她的生活中。

母亲回来后,和陈希的关系并没有缓和,甚至还让她和父亲的关系急转直下。“她跟我说,是奶奶和爸爸赶她走的,我就相信了。反正我们一见面她就骂我,骂完又给我一点钱作为安慰。”在一次与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后,陈希哭着冲出家门,她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那些总是陪在她身边的“朋友”们。

这一次,她找到了一个不仅可以暂时忘记烦恼,还可以让妈妈重视起自己的“好办法”。在朋友家,她拨通了妈妈的电话,“你不管我,我就去吸毒了!”

陈希早就知道有朋友在吸毒。“我执意要吸,他们也拦不住。”陈希本想吸一口“应该不会上瘾”,但没想到越陷越深。从冰毒到“K粉”,从最初的心情不好就吸一吸,到后来一天吸上好几次。“我当时就觉得吸死也好,反正也没人管。”

父亲发现了异常。每当她外出见了朋友后,都要被父亲拉着去派出所尿检。一次又一次显示为阳性的结果,让父亲失望透顶。

2017年7月一天,父亲做了满满一桌的好菜,当陈希吃完饭后,父亲一反常态的告诉她,要带她一起出个门。这一次,父亲亲手把16岁的她送进了强戒所。

未来期待 希望自己能重回校园

刚开始强戒所的生活,让陈希充满了担忧。“怕被欺负、怕吃不饱、睡不好。”但进入强戒所后,不仅这些担心没有发生,民警还给予像她一样的少戒人员一项“特殊权利”。

在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里,开设了“育蕾班”,民警当起了任课老师,为她们教授中学课程,定期还会组织考试。

当从民警手上接过厚厚一沓中学课本,那种久违的感觉再次回到了陈希的心里。在上课、作业、考试中,陈希一点点的捡回了中学知识,还成为了“育蕾班”第3任班长。这样充实而紧张的生活中,2年时间一晃而过。即将戒毒期满的陈希,希望出所后还能继续学业。“想学点技术,以后才好工作。”

该所相关负责人透露,自2016年开班以来,“育蕾班”已连续举办了3期,先后帮助29名少戒人员续写青春。第一期“毕业生”中,已有一人离开强戒所后重回校园,在一所职业高中继续文化课学习。由于成绩优秀,她将参加明年的高考。“警官,我进入了学生会。”“警官,我是这次迎新晚会的主持人。”她经常通过信息向民警诉说自己的近况,而她的故事,也被民警用来鼓励仍在强戒所内的少戒人员。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封面底稿】创作,在封面新闻和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2

  • 马甲线的马甲 2019-06-26

    加油

  • fm605210 2019-06-26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