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 | 付乐:以法律之剑铸人性勋章——《铸剑—微故事·法治四川》

封面新闻 2019-06-23 01:22 33465

□付乐

何为法治?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另一个相对概念时常映入眼帘——人治,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社会的契约表现和公共理想。法治不和人治划等,但这并不意味法律缺乏人性的关怀,更多时候,法律是拯救弱民的绳索,保障公平的利刃。

《铸剑—微故事·法治四川》一书,正是基于依法治国背景下四川地区五年来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剑斩穷根”、“剑客风采”、“宝剑护身”、“法盲之悲”、“法网恢恢”五个章节,以一件件真实生动的微故事展现了法律在扶贫、廉政、民生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达了“法治有温度,法外有情天”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而在这些充满温度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的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人生百态。

以人观象的艺术维度

初读此书时,笔者本是怀着“法盲”的谦恭之心,以初学者的姿态对文中的法律条款慢嚼细咽,却被文章中那一个个充满着人间烟火气的鲜活人物所深深吸引,恍惚中钻进了他们的世界,全然忘记自己秉着求法之识的初心了,我想,这也便是此书之所以引人入胜的秘诀吧。以人观象的艺术特色使得《铸剑》一洗同类法律书刊中说法教化的呆板印象,以灵动鲜活的人物画廊构筑了四川法治进程的普罗众象。而在这典型人物画卷中,烙印着“背兜法官”郭兴利的足迹和汗水;记载着乡村妇女阿莲反抗家暴的觉醒和勇敢;书写着“清风两袖朝天去,家风拙朴代代传”雷昌根一家的廉洁与传承。作者正是以精巧细腻的手笔赋予了人物鲜活的魅力和独特的个性,在为人物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满足了读者同悲同喜的想象愿望,情不自禁地为“地头蛇”在法律面前败下阵来而欢呼雀跃,也为法盲村民的生活悲剧可怜叹息。

当然,更多时候,读者是在真实与感动中行走,在身历其境的发生中完成一次关于人性的洗礼。《铸剑》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人格魅力离不开作者驾轻就熟的语言功底,人物是语言孕育的精灵,人物塑造向来是中国古典文化叙事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以点睛之笔勾勒历史人物;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以只言片语道出魏晋风骨;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高峰《红楼梦》更是以诗传神画出金陵女子的风姿气韵。而本书正是在熟练掌握中国传统人物塑造中肖像刻画、语言雕琢和环境烘托等艺术叙事经验下,适当以心理描写进行调味,对当下真实质朴的法律人进行文学性的形象塑造。文学赋予了法律以人性的温度,而法律则支撑起了该书任重道远的时代脊骨。例如在《童勤:以心换心的好检察官》中“没有真本事,难有真担当”、“将心比心,才能有细心耐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类似这样朗朗上口,充满趣味性的民间语言在《铸剑》一书中比比皆是,成为塑造朴素官民形象的关键。对于一本普法故事册而言,这便是其成功之所在,而在这些故事中点缀着的一个又一个平凡努力的时代小人物,共同构成了星河闪烁的人间众象。

法治四川的诗化向度

如果说小人物的塑造是打开《铸剑》世界的一个平行奇点,那么充满“诗化向度”的故事造是打开《铸剑》世界的一个平行奇点,那么充满诗化向度的故事性书写则赋予了《铸剑》一以贯之的人间气。传统上,法律与文学被看作近乎对立的两个不同领域,以语言书写人性,构筑想象世界是文学的重要表征,在法律看来这似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实践,法律语言以逻辑性为标准,遵从严谨规范的原则,以发挥其社会规训作用为第一要义。事实上,精雕细琢的法律文本也可能是一部具有艺术欣赏性的文学读本,例如《汉莫拉比法典》、《摩奴法典》等。而《铸剑》一书为我们思考文学与法律的关系、通过挖掘法律的文学性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展普法教育工作拓展新的思路。该书通过五个章节,将通俗易懂的微故事分为“法律与扶贫”、“法律与廉政”、“法律与民生”、“懂法的意义”、“违法的代价”五个主题,通过寓教于乐的讲述形式,展示了法律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剑斩穷根”这一章节中,通过产业契约走进乡村的形式(《产业“契约”给贫困农户带来什么?》,挖掘地方文化产品的路径(《润物细无声》),加强政府行政执法的力度(《贫困户的绿色通道》) 以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历史任务。这些故事的整理与书写,一方面真实记录了法治四川在扶贫工作中的实际成果,另一方面也通过讲述源于民间的动人故事带动广大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法治教育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法律因与抒情性故事的融合而展现出独立于纯理性的美感来,而这正是激荡万千读者心灵的诗化向度。从文学的“诗性正义”到法律的“诗化向度”,游龙戏凤般奇妙相遇的二者留给法律人的是文学的多情,留给文学家的是法律的平等。在《铸剑》一书中,作者以平等的叙述方式给予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群体深切的关怀,以文学的语言表达给予世界各个角落温暖的回音。

以法理论人性的思想力度

休谟在《人性论》中深入探讨了人性哲学,他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的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法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也会探讨人性的善恶,只是以规范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人性的内容。正如此书在前言中写道:“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本书,开始浏览那些关于法治的有趣故事,会发现生活时时有‘法’,法治无处不在。”法治之所以无处不在,是因为人性构成了社会思想力度的总和,法律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规范社会行为,彰显人性正义的重要价值。善恶就像人性这枚硬币的两面,法律既是保障英雄权利的勋章,也是惩罚恶行,警示世人的利器。《铸剑》展现给读者的也不只是人性的一隅,我们总会在等待光明中吞咽着黑夜的冷气,这里有毒奶品制作商、一方霸主地头蛇、虚拟诈骗者,他们在一己私利的争夺中牺牲了自我的社会良知,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黑夜总会过去,法治即是光明。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