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35小时葡萄井自动蓄水超一尺 凉糕店老板:水质清澈过关后马上开张

封面·底稿 2019-06-19 15:48 88724

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 谢凯 宜宾长宁摄影报道

涌了千年甘泉的葡萄井,没有抵过一场6.0级地震让大地的摇晃,在那刹那间,干涸了!

长宁人心里,这口带给他们甜蜜记忆的井,似乎比家园被毁,更令他们难以释怀。

有人说,没有葡萄井凉糕的夏天,是没有灵魂的。

也有人说,葡萄井干涸了,但我们的心灵没有干涸。

6月18日,西安退休教授魏女士这样写道:

“我祈祷有一天葡萄井重新涌出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水珠!我更相信家乡的人们,会克服重重困难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字里行间,透露出葡萄井在长宁人心中份量。和葡萄井一起,还有那碗葡萄井凉糕。凉糕不是山珍海味,才2.5元一碗。恰恰是这样一碗凉糕,那一口甜甜的味道,深深烙进了长宁人的记忆,甚至与他们的血液一起流淌——那不是简单的味觉享受,是难以忘怀的乡愁。

直面灾难,长宁人有着他们独有的勇气与自信:

震后第二天,他们要么选择在碎砖瓦砾旁,吃上一碗葡萄井凉糕,以此来证明长宁依然美丽;要么以饱含深情的文字,为家乡送上祝福。

很多从长宁走出去的人,也通过网络,以不同方式表达葡萄井的怀念。

而葡萄井,也如他们所愿。6月19日清早,她悄然蓄上了水。时至震后第35个小时,井中水深超过一尺。葡萄井震后重生,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葡萄井震后自动蓄水超一尺

震后35小时,葡萄井自动蓄水超一尺

56岁老板彭昌金:水质清澈过关后,凉糕店马上开张

6月18日一早,尽管房檐上的瓦片、墙壁上的砖块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人们还是陆续涌入那条不足300米长的街道。

这是他们的习惯,地震也改变不了!

葡萄井,已有上千年历史。震后,井水刹那间干枯了,周围半米高的石板围墙,也被震倒,但记忆和爱,是浩瀚星辰无法覆盖的。

56岁的彭昌金,没有选择关门,他把地震摇晃得有些歪斜的橱柜扶正,从里面拿出盘子,像往常一样,认认真真地挨个清洗了一遍。

这些盘子,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为上千名食客盛上了满满的甜蜜。

有人吃了一碗,又花30元打包。那个白色的打包小桶,外面用塑料袋包着,桶沿上拴着味道浓郁的甜水浇头。提在手里小心翼翼,仿佛比什么都要金贵。

凉亭下面,坐着的人,一边品凉糕,一边讨论头一晚的逃生经历。偶尔有余震袭来,大家放下勺子,抬头看看屋顶,又继续大快朵颐。那一碗嫩滑爽口的凉糕,仿佛不放进嘴里,就真的成了“绝唱”。

6月19日一大早,人们发现,干涸的葡萄井,底部开始自动蓄水。

有人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条消息。

很快,民众又涌了过来。尽管水质还很混浊,也暂时无法用来做凉糕,但重新蓄水这个现象,让老百姓和凉糕店老板都颇为兴奋。

彭昌金

“这是一个好现象。”彭昌金便说,待房屋修缮好,水质清凉后,他会取水去做检测,一旦水质过关,葡萄井凉糕可以马上开张。

时至上午10点,即震后35个小时,葡萄井里的水,已蓄水深度超过一尺。

远在他乡的退休教授发文诉感念:

相信家乡的人们会克服重重困难再建家园

有人说,没有葡萄井凉糕的夏天,是没有灵魂的。

有人说,葡萄井虽然干涸了,但长宁人的心灵不会干涸,所有历经苦难的人,都会为了生活更加努力。

没能来到现场的长宁人,则通过网络,用各种方式记录下了他们对葡萄井的怀念。

远在西安的退休教授魏女士,她的文字格外饱含深情:

“我小时候住双河时,夏天会吃到葡萄井水做的凉糕,一个小土碗装着白白的凉糕,上面淋上地道的稠稠的红糖水,吃到嘴里凉凉的甜甜的味道直透到心里!后来搬到梅硐乡下,夏天挑菜到双河买,路过葡萄井总是忍不住,用手捧几捧井水喝!想起那醇香的天然味道至今不忘!小时候父亲教我的一句民谣响在耳畔:葡萄井石马鞍,金鸡对着凤凰山。惊闻千年葡萄井毁于地震,不知石马鞍金鸡和凤凰山是否无恙!我祈祷有一天葡萄井重新涌出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水珠!我更相信家乡的人们,会克服重重困难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葡萄井能不能恢复出水不知道,但我觉得,葡萄井凉糕肯定不会成为历史。”

一位开着越野车来吃凉糕的小伙说,有很多人担心葡萄井干了,葡萄井凉糕会就此消失,甚至有媒体也发出这样的感叹,但在他心里,葡萄井凉糕是烙在长宁人心底的印,也是漂泊在外的长宁游子的乡愁,“一定都能恢复”。

一切,都如长宁人所愿。

恢复通电90岁婆婆淡定回忆:

“儿子媳妇喊我跑,我翻个身睡到了天亮”

18日傍晚,双河镇通电了。

已经停电一整晚的场镇,陆陆续续亮起了灯光。天空依然阴沉,但橘色的灯光透过窗户映射出来,让略显破败的街道变得平静和有序起来。

街道两旁,人们搬出椅子,三三两两地坐着,闲唠着头一晚的经历,偶尔还响起笑声。

距离镇政府不远的一间铺面内,一位婆婆带着两个孙儿,三人香喷喷地吃着泡面。

“通水就可以做饭了,现在就吃点泡面将就一下。娃娃还喜欢吃泡面呢。”她笑着说,泡面是政府工作人员一早送来的,开水也是,“真的很感谢他们”。

她的身后,是18日下午新铺的床。“带着孙娃,在街边住蚊子多,家里好一点。”尽管对地震还有些顾虑,但她觉得,家里还是她最好的选择。

与这位婆婆一样,18日傍晚,双河镇上,很多人都返回了家中。不少店铺也重新开了门。

育洲路35号,年近90岁的老奶奶周怀珍坐在门口,摇着扇子,悠闲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她身后这幢房子,住着她和50多岁的小儿子、儿媳。

17日晚上,地震来袭,儿子和儿媳跑来要把她背到外面。

“我不去,我才不怕地震呢。”她说,她“翻了个身就睡到了天亮”。

老人介绍,她今年农历六月就满90岁,平常都是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这场地震给她带来的唯一不便,就是没水洗澡。

“我一顿要吃一小碗米饭,还要吃几片肥肉呢。”她摇了摇扇子,“我什么都不慌,就操心我小儿子的生意”。

她说,她有4个儿女,大的三个家境都挺好,孙子孙女也有好工作,连曾孙都上高中了。唯独小儿子家境差一些,做着小生意,地震来了只能关门。

“也没事,地震过了又开嘛。”她说。

6月19日,镇上恢复了自来水。葡萄街上,有两家凉糕店开了张。老板介绍,他们出售的凉糕,是之前做好的。

“肯定要继续做。”尽管无法预测震后什么时间能煮出第一锅凉糕,但他们对葡萄井凉糕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封面底稿】创作,在封面新闻和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9-06-20

    关注➕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