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麦客”张大生:带着农机“收获中国”|70年70人·民生③

封面新闻 2019-06-18 23:35 60576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杨涛 摄影报道

——70年70人民生组记者第三站,来到了中原河南。天地之中,广袤的平原,风吹麦浪好地方。我们拜访的这个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就是个农民,不整虚无缥缈的东西”。

但这个河南农民不简单,灵敏的嗅觉,勤奋加思考,让他发现了中国农民躬身耕作中的“经济文章”:农民更愿意购买耕作服务,解放双手、减少劳累,而这种转变中,需要有人扮演农耕服务经纪人的角色。让我们听听这位农民的故事吧!

这个人叫张大生,名字很朴实。初见张大生,他是骑着一辆电瓶车来的,逢人都打招呼。在河南驻马店确山县,几乎个个都认识他。

2019年4月2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生和自己的收割机在一起,虽然事业做大了,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始终是个农民。

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美称。在这里,“吃不愁,穿不愁,开着收割机去旅游”早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句顺口溜,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天中麦客。

4月,当中原大地上洋溢着忙碌与喜悦,麦客们开始收拾行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收割机的传动轴,开始摩擦起来,“轰隆轰隆……”出发的日期临近了,麦客们的步伐就要越发地坚实。

这个叫张大生的中原汉子,20岁参军,25岁单骑走新疆,26岁下海经商,本想跳出“农门”,却又在2002年率先组织农机跨区作业队,回到了“农门”。天中麦客,张大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领头人。

四川广汉,来自河南的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庄稼。每年初夏开始,来自河南的联合收割机团队都会奔赴全国各地收割庄稼。

敏锐的嗅觉

张大生知道:靠手割麦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呼呼呼~”汽车声呼啸而过,从河南信阳往驻马店的高速公路上,习惯了陡坡急弯的驾驶员,可能会忍不住打瞌睡,“它太平了,一马平川。”

两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树长得很低,人的视野开始变得宽广。蔚蓝天空下的绿色海洋,不久就会变成金色的麦浪,加之交通发达,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这里的农机化开展得风生水起,麦客得以奔赴全国收割。

上世纪80年代,张大生从部队转业回来,之后又陆续单骑走新疆、下海经商,“年轻时候就该闯一闯!”辗转一圈,他又回乡创业。他的家乡确山县人口多、耕地多。但每到麦收季节,家家户户都会为麦收犯愁。

上个世纪90年代,麦收机械少,村里的人找不到出去的门路,外地的收割机又进不来。麦子越黄,人们心头的压力就会越来越重。他们焦急,万一麦籽落地,没来得及收割,岂不又会坏了一年的收成?

突然有一天,几台从外地开来的“新疆二号”收割机出现在中原,“杀”到了农业最发达的家乡地头。

别的农民只忙着掏钱收割,但敏锐的张大生突然发现,农民依靠手割麦的历史,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

2019年4月2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生和自己合作社的员工在一起。

抢得先机

收割时节200多台车齐上路

张大生发现了躬身耕作里的商机,而且马上付诸实践。

“当时车子很少,活也很多,我的商机就来了!”1997年,他利用手中的闲钱,买了两台收割机。“机器收割比人工来得快多了!”张大生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

2000年,张大生又向亲戚朋友借了4万元,在确山县城开了一家售卖零售配件的门市,“当时看好了一个商机,就是经销收割机,但资金却不足。”

由于第一次产生了良好收益,当地村民也希望致富,开始有人找到张大生,想跟着他一起挣钱。

此时的张大生,有动力也有压力。

他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利用从前做农机手的经验、经营农机销售的窍门及贴心周到的售后服务,于2002年三夏期间迈出关键一步——成立“路路发跨区作业队”。

规模扩大了,早年做农机手的时候,张大生只需要关注自己出去这一趟能挣多少钱。现如今手上有几十名农机手,人一多起来,要考虑的事情就会更加复杂。

2007年,由众多农机手入股的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张大生任合作社理事长。他带着车队36台车,横穿豫、鲁、冀三省,结果一个月后,车队回到家,大家一算账,确实要比单干收入高得多。

于是,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他的车队,最多时将近有200多台车上路。

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生

会干事会“吆喝”

用央视的平台叫响麦客品牌

浩浩荡荡的背后,基本上是风餐露宿。

“不要看我们出征时多么浩浩荡荡,其实走在路上,基本上是风餐露宿。”张大生的作业队农机手都是当地的农民,刚开始经济条件不好,他们常常都是从家里带着咸菜馒头和一些衣物就出发了,路过服务区休息时,就地而坐,这是常有的事。

张大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善于通过媒体“吆喝”自己的队伍。出征仪式,就请来了不少媒体。“那场面很壮观,当时在全国都是广为传颂的。”他从“试水者”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年在全国小麦跨区收开镰仪式上,张大生代表全国农机手发言,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强势关注。

张大生专门用于收藏和陈列的房间里,一张“2018年的麦收路线图”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他去年面对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画出的草图。在这张地图上,详细记录着这些年他的农机车队把旗子插在了哪些地方,留下了多少痕迹。

2019年4月2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生向记者介绍每年收割机在全国的收割路线。

升级成“麦客经纪人”

他们还需要一座桥

做大之后的张大生,也面临着选择:既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技术能力,更要发挥品牌优势,从根本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几乎每一天,他的手上,要么是攥着一笔钱,要么是几本厚厚的笔记簿。

里面记录着农机手们此行的时间和路线成本,进行细致计算过后,张大生才好给农机手们制定大概的行经路线。

2019年4月2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生向记展示收割机车队使用的车牌,上面印着车队的行进路线,在没有导航的年代,车队就靠这张路牌安排行程。

得益于他的仔细和认真,农机手队伍走到哪里,都会收到热烈欢迎,他们的队伍到了湖北荆州、监利等地时,当地的农民还没看到这么大的机器收水稻,当地主要还是8—10马力的机器,而张大生们开过去的是100多马力的!最忙的时候,张大生的农机车队,拥有两百多台农机。

如此多数量的农机攥在手中,如何盘活它?

资源越来越丰富,传统的麦客,更难适应一台农机走四方的节奏。“天中麦客”需要转型,转型则需要一座桥梁。农机车手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张大生,而在张大生心中,也正酝酿着一个想法:把农机收割作为商品服务,象经纪人那样调配推销出去。

有想法,就要干。一向注重实干的他,开始清点自己手上的资源,算算与多少农机局建立了联系,哪个地方开出的收割酬劳更丰厚、成本更划算……张大生也许没意识到,在潜移默化中,他的身上,“农业经纪人”的特性变得越发明显。

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生(左)和他带领的村民准备出发进行收割。(受访者供图)

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大生(左)和他带领的村民准备出发进行收割。(受访者供图)

每一次出征前,他都会将当地的麦播面积、收割时间、车辆引进情况等列出来,并推算出哪个地方的收成好、作业时间长短。慢慢地,他的车队农机手们已经不用担心挣不到钱等问题。

张大生的作业队,除了每年五月份要收割小麦外,到了8月份,还会兵分三路,一路北上内蒙古收小麦,一路南下汉中平原收水稻,还有一路要挺进东北收玉米,“服务领域扩大了,我们的服务链条才能拉得更长。”

机收时间从原先的一两个月,增加到每年六七个月,机收范围也从单一的小麦,扩大了各种农作物。

每次外出作业积累下的经验,让张大生摸索出了一个秘诀:他在车队前方粘贴一个大红的标识牌,上面写着“确山路路发作业队”的出发地和目的地,牌子背面,则注明要在哪个路口下,那个服务区停留,当地农机局的对接人联系方式等等。如今,这些标牌已经层层叠叠累积了上千张。

“可别小看了这些牌子的作用。”小心翼翼地拿起柜子里的路牌,张大生如数家珍似地介绍起他的“宝贝”,从周口到阳谷、蓟县到昌黎、许昌到南乐……每一块牌子背后,是张大生为车队早就规划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

“天中麦客”张大生: 我就是个农民,不整虚无缥缈的东西

评论 2

  • 花陌泪 2019-06-21

  • 我就是你 2019-06-18

    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