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聊杜甫 数百封面读者与她在成博“白日放歌”

封面新闻 2019-06-13 17:51 40691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月13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教授现身由封面新闻、成都博物馆联手打造的“封面开讲了”,带领大家分享杜甫的诗词人生。讲到动情之处,她朗声吟诵了《登高》,现场四百多读者跟随着她,与杜子美一同“登高”,一起长吟,那种“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激情让夏日锦官城平添了几分明媚。

来成都就像参加沙龙 召集人便是这些千古老友

杜甫是人尽皆知的诗圣,关于这位伟大的唐朝诗人,于丹教授想说的话太多,而当天她的演讲主题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非常完美地总结了杜诗笑傲天下的“江湖地位”。她说:“杜甫是在千峰之上,他虽然遇到了很多困苦,但他一直都在往上走。“而在这个框架之下,于丹教授又把当天的演讲分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两大部分,分别来自杜甫的《旅夜书怀》和《偶题》,或许早在千年以前,杜甫的神来之笔就给自己写下了最贴切的人生注脚。

当天的讲座一开始,于丹教授就深情说道:“每次我们与封面相约,与成都相约,与诗情相约。我们是在去年的隆冬共同饮过李白的酒,跟着他一起看过月光。今年春天又和苏东坡走过万水千山,现在已经是从初夏转向仲夏了,我们又在这里相约杜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国古典的诗意能不能活在每一个人的当下,能不能在成都让所有巴山蜀水之间人们的豪迈那种浪漫都在今天齐刷刷的苏醒呢?我想幸亏我们有这些千古的朋友。 ”

在于丹教授看来,每次来成都都像是参加一个沙龙,而召集人便是李白、杜甫、苏东坡。我们每次向他们致敬,也是打开我们自己每一个细胞和每一个神经,让他们的诗情肆意汪洋。

于丹教授说:“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写出来的时候杜甫只有24岁,就是今天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年纪,是今天很多孩子怀着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时候,而杜甫已经走上了高山。今天我们跟着杜甫走走他青春时节的山,走走杜甫的大唐。”

扒一扒杜甫的朋友圈 李杜交往成千古美谈

“谁是杜子美,他仅仅是诗史上那个伟大的名字,他的诗篇仅仅是做做填空题拿拿分数吗?还是我们身边一个带有体温的,笑容一直都在的朋友?”为了向读者还原一个鲜活的杜甫,于丹教授另辟蹊径,她首先拿杜甫的“朋友圈”开始入手。

于丹教授介绍,大唐天宝三年,杜甫初遇李白,一个30出头意气风发的遇到一个40出头诗名远扬天下的人,后来李杜二人又遇到了比他们大的贺知章。“他们的相识彼此有一种气场的加持,他们在一起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组合,这也是大唐在极盛时一次奢侈的相逢,我很奇怪现在很多电视剧为什么不写他们三个人的相遇,这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的有意思,他们彼此也惺惺相惜。”

于丹教授还说:“李白是天上下来的仙人,所以他永远都有日月的光芒。而杜甫是脚踏大地的圣贤,所以永远都背负苦难、穿越时代、活在人间。”在真实的历史里,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也是对方的粉丝。聊到这里,于丹教授即兴念了一首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这里面他不仅写了贺知章,也毫无悬念地写活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为什么杜甫要这样写?因为杜甫再羡慕李白也成不了李白,杜甫是踩在大地的圣人,所以他认同现实规则,并且在现实的蹉跎中悲伤或者悲愤。但是并不妨碍他懂得李白,他们彼此惺惺相惜,就像张爱玲说,懂得是比爱还要奢侈的东西。”于丹教授侃侃而谈,她说,懂得李白的杜甫为李白写下过太多的诗篇,比如《春日忆李白》,比如《忆李白二首》,又比如《天末怀李白》。

史诗流芳百世 因为他的热血温暖整个世界

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唐朝正由盛转衰,因此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其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后世所称道。

于丹教授聊到了杜甫的五言诗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诗中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显示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这首诗就是说中年的杜甫,究竟是世道凉了他的血,还是他的血温暖了世道。这是杜甫一生的博弈。“于丹教授继续用诗意的语言说:“杜甫没有翅膀冲上高空做一个神仙,也没当上高官可以让自己隐在朝廷之中,他甚至没有田园,什么都没有,除了自己的满腔热血,他什么都没有。很凉的世道和很热的血,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博弈呢?杜甫能写出来诗史,就记录了他生命的这一场博弈。”

杜甫的人生似乎总和战乱与离别如影随形,但是如果只认为他的诗歌总是悲悲切切那就错了,他也可以写出诸如像《前出塞九首》这样豪迈的边塞诗。于丹教授说:“不要认为杜甫只有悲伤的基调,杜甫也一直想着是可以为国拼杀的,所以他也曾经一次次的说,’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出自《后出塞五首》),诗圣也有英雄梦。”

一切诗情来得正好  和锦官城相遇是久别重逢

公元759年的冬天,当杜甫辗转来到成都时,他不会料到,自己会在四川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同时他也不会预知,成都这座城市会带给他怎样的惊喜和转变。当杜甫遇见成都,对彼此而言都是幸事。他在成都仅仅居住3年9个月,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华彩诗篇。

当天于丹教授的讲座是在成都博物馆,而该博物馆闻名海内外的一个常驻展就是《花重锦官城》,而这个展览名称就来自于当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春夜喜雨》。于丹教授说:“杜甫在他48岁,第四个本命年的时候来到了成都,就到了和我们结缘最深的日子,就到了他诗词成就最高的阶段,就到安史之乱逐渐平定,但是人性仓皇还没有过去的时候。一切诗情来到正好,一切相遇都有宿命的理由,杜甫与成都所有的相遇真的就是久别重逢。”

讲着讲着,于丹教授开始把杜甫称之为“老杜”,言谈之间就像在和读者聊一个亲切的邻家大叔。台下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扎着马尾辫的小女生,他们都在认真地做着笔记,生怕错过关于“老杜”的任何妙语金句。现场氛围特别好,于丹教授也频频带着大家诵读一首又一首杜甫诗歌。当她讲到《秋兴八首》时,所有人大都开始自发的跟着大声朗读。于丹教授高兴地说:“诗歌是一种气场,当你越来越深沉地进入一个人的生命的时候,你想跟他一起发声。他留在纸上的只是文字,但是用你的声音读出来的时候就赋予了它一口呼吸。”

于丹说:“其实我们在讲苏东坡的时候曾经说过,人的前半生是要流浪的,后半生应该是有田园的。但是杜甫没有田园,他拥有短暂的田园就是在成都,成都给他留的是美好,在这里他寻觅过自己敬仰的那些朋友,他寻觅过诸葛丞相。”这时,于丹教授又和大家一起朗诵了那首有名的《蜀相》。

于丹教授动情地说:“今天杜甫终于回来了;在我们的声音里他回来了;在天真孩子们的声音里他回来了。大家没有忘记他,成都的乡亲们没有忘记他。尽管他不生在成都,尽管他只是暮年在这里的过客,但是他最好的诗在这里,他最深的感悟在这里,他最有质量的生命在这里,所以成都人永远都是期待着他归来的,这才是我们今天开讲的理由。”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9-06-13

    精彩内容!!!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