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将再登“封面开讲了”:成都对于杜甫是流浪,对于中国诗史是成全

封面新闻 2019-06-11 20:08 42459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刘可欣

诗圣杜甫,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作品被誉为“诗史”。他存诗1400多首,其中400首写于四川。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来年春天,他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也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客居成都期间,杜甫创作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成都这方水土对杜甫的诗歌以及人生有何影响?于丹教授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杜甫在成都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创作了许多绝世佳作。成都这个地方,对于杜甫当时而言是流浪,但对于中国的诗史来讲是成全。”

6月13日14:30,“封面开讲了”第二期将在成都博物馆负3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教授将品读杜甫,分享诗圣的诗词人生。

于丹教授

自古文人皆入蜀

“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把家人安顿在了鄜州,他自己只身去灵武投奔刚登基的唐肃宗,途中又被叛军抓住困于长安。他出了长安逃到凤翔,辗转奔波,后来弃官带着自己一家老小逃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

经历了流离失所,杜甫终于在草堂短暂地安顿下来,而这段时间也是他的人格、诗风最为成熟的时候。

他目睹了大唐的繁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哀伤,“少林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历经沧桑之后,杜甫在成都有大彻大悟。一方面,美丽的锦官城和乱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比如“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另一方面,成都是一个市民化特别强的社会,有传统、历史和独具特色的蜀中文化,对于杜甫而言,这种感受是新鲜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合反映。

不同于李白和苏轼带着蜀地的基因去流浪整个山川家国,杜甫晚年流离失所,他到蜀地时带着自己成熟的生命,带着自己的沧海桑田,带着自己政治和艺术的准备,到这里寻找巴山蜀水。杜甫在蜀中爆发式的创作,最好的律诗都是写于这里。无论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轻盈的句子都诞生于四川。“一个人的才华会在合适的时间绽放光辉,杜甫在成都就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于丹教授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

前两次讲解李白、苏轼的诗词人生,于丹教授对成都印象颇好,这次又赴约而至。她十分动情地说,成都永远是想起来就觉得很有归属感的地方,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活跃,有性情,巴山蜀水,到处都是流动的智慧。“那些荡气回肠的文人作品让你惊叹,只有听着成都话,吃着麻辣火锅,大家在这样的气氛里才对那些诗人感到亲近,成都是一种气场的还原。”

前两次入蜀出席文化讲座,于丹教授与现场观众齐声吟诵李白《将进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朗书声犹在耳畔,这样的文化氛围令她特别欣喜。她告诉记者,和成都的观众特别有默契:“我喜欢成都的朋友,不管是在图书馆还是博物馆,成都人一直有饱满的热情,对家乡的文人墨客充满了骄傲。我特别喜欢和大家一起朗诵名篇,大家可以期待,我们一定用齐声朗诵向杜甫致敬。”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9-06-11

    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