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工蜀艺】被父亲看作“不务正业” 数学老师成安岳竹编非遗传承人

封面新闻 2019-06-11 09:34 35491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田雪皎

安岳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慈竹资源丰富。数百年前,心灵手巧的安岳人除了用竹笋烹饪美食,满山遍野的竹子更是成为村民手中的编制材料。安岳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珍品,安岳生产的竹编工艺品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竹编工艺品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品种。它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唐朝时成为宫廷用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安岳竹编中的凉席、枕席、桌席、蚊帐、帐檐、条幅、挂屏、座屏等高档竹编工艺品,畅销国内及欧美、东南亚、中东、日本等地,顶峰时全县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每年可外销300多万件,其中以安岳县李家镇的竹席、永清镇的竹背、高升乡的筲箕和龙台镇的竹编生活用品为代表。此后,安岳竹编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收获了很多赞誉。其中,“毛主席在天安门挥手致意”7尺条幅等作品至今保存在首都展览馆。

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安岳的竹编艺术如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虽然纤弱,但蕴含着安岳民间竹编艺人的执着和智慧。然而,和诸多非遗一样,安岳竹编的传承也遇到瓶颈。

6月10日,记者在李家镇初级中学见到安岳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刚,他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作为安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汪子明的徒弟,他从2015年与学校筹备开设竹编课,由他“兼职”向学生传授安岳竹编工艺,如今已有百余人学习竹编课程,三十多名学生学有所成。

“我从小就喜欢竹编,父亲常说我‘不务正业’。”李刚笑着对记者说道。

竹编进学校 已有百余人学习竹编课程

6月10日,记者来到李家镇初级中学,校园内随处可见竹元素。竹编室里,李刚正在为初三学生上最后一堂竹编课,虽然离中考仅有半个月时间,但学生们仍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完成。

“我想这幅《荷花图》作为毕业礼物送给自己。”学生小张告诉记者说,虽然中考的压力很大,但竹编作为她最喜欢的一件事,有必要把作品完成得更精美。

从2015年开始,李刚与学校筹备开设竹编课,“我们教学的定位不是为了学习高超的技艺,而是让它在孩子们心里留下印象,让他们懂得安岳竹编的传承。” 李刚告诉记者,通过学习竹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事的细心程度有明显提高。

“教学最主要让学生学会芝麻点的编织。”李刚说,芝麻点常用的编织方法是“捡四压一”或“捡一压四”,一根竹篾在上,四根在下这样交织,而或四根竹篾在上,一根在下,编法极为简单而易学。

如今,4年时间过去了,李家镇初级中学已有百余人学习竹编课程,三十多名学生学有所成,基本掌握工艺竹编的精华技术。“说实话,有30多个学生学会,我还是很意外的。”李刚笑着说道,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气,吃苦性较差,家长又比较溺爱,一旦受伤可能会给学校带来麻烦,所以学校里所用的竹篾全是李刚提前备好的。

破篾,才是最难学的一道工序

“篾刀一响,白银万两。”在安岳,李家镇因竹器编织手艺而闻名,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印证着这门手艺曾经的兴盛。

“这些看着简单,做起来难。新手总以为做竹编要学的是编织方法,其实准备篾条才是最难、最复杂,也是最难学的。”李刚指着课桌上的篾条说道,“这里每个尺寸的丝都要一层一层拉出来,需要人用手去感知厚度,用刀具完成。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竹编是拿竹子进行的编织,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选材、起层、破篾、上色、打磨,比编织所花的时间更多。”

在竹林里,李刚仔细挑选最佳的竹子。“竹子要选隔年青,竹节长,无杂乱斑纹的竹子最好。”

李刚左手拿起一根1米多长的细竹竿,右手一把破竹子的刀,顿时嘶嘶的竹裂声响起,一根竹竿几分钟就变成一块块竹条,竹条的宽度要适中均匀,这样方便之后的材料处理。起出来竹篾后,还要对竹篾进行打薄,用刀横着竹篾然后拉直,将竹篾上多余的纤维刮掉,这样竹篾会更薄,更光滑,之后就不用再抛光了。

“篾条汪老师一皮最薄能做到0.3毫米左右。”李刚说,要做出最薄的竹篾,全靠手感,一撕、一提、一拉,没有常年的练习是达不到透光的效果。

父亲眼中“不务正业”的“坏孩子”成安岳竹编非遗传承人

“我父亲是一名教师,可我从小却对竹编感兴趣。”李刚笑着对记者说,他父亲现年已八十高寿,但每每想起他小时候偷偷去邻居家学习竹编,还会说他从小就“不务正业”,是家中的“反面教材”。

现年45岁的李刚于1992年考入安岳县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学校为传承安岳竹编工艺,曾聘请汪子明到学校传授竹编工艺。“当时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有竹编和石刻,我选择的是竹编。”李刚回忆道,因为从小对竹编的耳濡目染,凭着自己对竹编的热爱和坚持,他成为198名学徒中唯一一个获得汪老师工艺竹编的真传。

虽然竹编技艺学有所成,但李刚从师范校毕业后就踏上了教师岗位,无暇从事工艺竹编制作。“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汪老师说安岳竹编可能后继无人。”李刚说道,从那刻起他觉得有必要为安岳竹编做一点贡献,2011年暑假,他前后耗时43天编制完成《八骏图》。

“光是制篾条就用了十天时间。”李刚说,《八骏图》大小为60*100(厘米),制作过程中,共用2500多皮篾条,每一皮篾条都经过了刮青、起层、上色等多道工序完成,每皮篾条的标准是0.8毫米。

当时有人出价4000元购买,但是他没卖。“我觉得《八骏图》是一个象征,既是鞭策自己不能丢掉工艺竹编这门技术,又是向愿意学习的人展示工艺竹编的魅力。”李刚希望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能够物色到好苗子,把安岳竹编这门技术真正传承下去。

评论 4

  • 堪嘉镇弥陀寺村第一书记李逢坤 2022-08-2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堪嘉镇弥陀寺村第一书记李逢坤 2022-08-1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一袭白衣人 2019-06-12

    记得以前小时候,好多人家里都会编席子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