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品读杜甫:他把律诗写到了极致

封面新闻 2019-06-10 19:31 32958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刘可欣

一提起诗圣杜甫,你会首先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音韵训诂之美?

再次入蜀之前,于丹教授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最喜欢阅读杜甫的律诗,从中感受那种对仗押韵极为工整的韵律之美:“虽然那么多中国的诗人都迷恋律诗,谁能够写得过杜甫呢?他简直把律诗写到了极致,有一种闻一多先生所言‘带着镣铐跳舞’的节制之美。”

6月13日14:30,“封面开讲了”第二期将在成都博物馆负3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教授将与大家分享杜甫的诗词人生。

于丹教授

最爱读杜甫的律诗

“我喜欢李白的古体诗,喜欢杜甫的律诗。”对中国古典文学信手拈来的于丹教授开宗明义,直言诗仙和诗圣的诗作读起来有不一样的美感。

因为古体诗不受任何拘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倒海不复还”,或者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非常适合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性格,像个孩子一样长吁短叹,连哭带笑、气韵生动地表达出来。

而律诗八句分为四联,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对仗押韵,从词性到意境都极为考究。读者们耳熟能详的杜诗大多是律诗,比如《春望》。一般来说,律诗的首联不要求对仗,但杜甫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仗十分工整。这首五言律诗,只有尾联是不对仗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对仗中有一种反差,其实才真正给人以辽阔之感。

杜甫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历经沧桑,但是叛乱平定之后,他写下了“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种快乐到手舞足蹈,在杜子美的一生中都很罕见。最后这一联,连用四个地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别人如果将两峡和两阳放于一联是大忌,而杜甫则欣喜得一气呵成。于丹教授对此赞不绝口:“这就是杜甫的律诗,只有真正收复失地、王朝大定的时候,杜甫才会在诗歌中表达这种家国之喜。”

于丹教授

节奏跌宕的韵律美

尽管古人都喜欢吊古伤今,但于丹教授一直觉得律诗创作特别难。然而,杜甫寥寥几笔,就将律诗创作得活色生香。善用色彩的杜甫,笔下点染出一个鲜亮的画面,例如杜甫在成都游览武侯祠的时候创作了《蜀相》,他在这里看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颜色一联声音,一个“空”字写出了万物落寞。这里的武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寥寥几笔写出了诸葛亮的功勋,这就是律诗的力量。这样对仗之后,杜甫在尾联彻底放开手脚,写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这首诗的时候,于丹教授形象地比喻,颔联和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相当于大坝,把水挡一挡,用这种规整严谨的张力提气,而尾联相当于开闸放水,“哗”地一声荡气回肠。她感叹道:“杜甫把律诗写到了中国人的巅峰,他善于用这样的手法,读他的诗就是在律诗的节奏跌宕中感受这个人。”

哪怕是五言律诗,杜甫也能用对仗抒发一种力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到孤绝之境的一个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多么辽阔的感觉。杜甫就算是再孤单,在诗里经常写老、病、孤,但他的诗歌始终没有离开宇宙天地。他知道自己到了晚年,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言,一生安身立命就是出名和做官。但杜甫不在乎了,前两联筑起的情绪到了尾联突然放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即便是一只小鸟依然拥有一方天地,这正是杜甫通过律诗传递的一种韵律美。

从即日起,第二场“封面开讲了”观众报名通道开启。向社会征集400名现场观众,他们将有机会与于丹教授一起分享杜甫的人生境遇。读者提交报名资料之后,主办方将发送短信确认报名成功。

【报名方式】

1、已下载封面新闻APP的用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

活动报名二维码

2. 下载封面新闻APP,点击主页右上角“个人头像”→“封蜜CLUB”→“封面开讲了”观众报名通道进行报名。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9-06-11

    13号见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