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陈怡:桥那边的外公

封面新闻 2019-05-28 17:38 43032

陈怡

陈怡(泸州)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端午节前夕,回了一趟故乡。这一天的墓园里,汉服女子弹奏着古琴,悠悠琴声,伴着回忆一同前行。还是熟悉的那条路,还是那座熟悉的桥,少了爆炸的鞭炮,多了茂盛的花草。

“外公,我们又来看您了!”虽然离去的时光已20年,但记忆中,外公,您还一直在。

东门口里的小胡同,是我童年快乐的迷宫天地。一声呼喊,一群小伙伴总是嘻嘻哈哈地奔跑在胡同的各个角落。外公最喜欢小孩子,虽然我们家那时已有3个小姑娘,可一条街的孩子,外公都能知道是哪家的。

小孩们喜欢外公,也怕外公。喜欢亲切地叫上一声钱公公,这样可以在外公的裤兜里得到小块的鹅板儿糖吃;怕外公,因为外公有一门绝招“吃耗儿肉”,每次有调皮的小孩戏弄我们家的小姑娘时,外公总会玩魔术般地抓住小孩的胳膊,掐掐胳肢窝里的小肌肉,又疼又痒。

就这样,“钱公公要吃你的耗儿肉”成了一条街的趣话,外公也成了一条街最好玩的钱公公。

脑子里总会浮现当年家门口埋头做事的外公的样子。外公有一样每日的标配,就是两条小凳,一块小片,一把小刀,一盆米。做什么?切米呢。

外公出生贫苦,过了一辈子苦日子,虽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烙印在骨子里的勤俭,一点也不曾改变。每天,外公都会把一天要做的米粒拿出来,在胡同里,花上几十分钟,一粒一粒地精挑细选。对坏的米,切掉坏的部分,好的部分留下,一粒也不浪费。

就这样,外公乐此不疲地做着他喜欢的事情,有时会招到外婆的埋怨,可就这样,我家锅里的米饭总是那样的白,那样的甜。

外公喜欢桥,他没有修过,没有设计过,就是单纯地喜欢。

我想,或许有河滩情结吧。外公是纤夫,泸州到重庆的水路,都曾留下青春与汗水,每一次伴着船工号子的前进拉扯,拉动了城市间货物的交融,也拉来了一家子的温饱和欢乐。

那时的泸州,桥不多。长江大桥通车时,外公上去走了走;龙泉桥大桥通桥时,外公上去走了走。那次,父亲拉货车到重庆,携上外公一道,走错了路,这个桥到那个桥,迷失了方向。一个通宵出城后,父亲早已精疲力尽,可外公却兴奋不已,像小孩一样,这么多的桥,过瘾!

记忆里,外公每天都会走走,走着去看修建中的高速公路,走着去看修建中的滨江路,走着去看修建中的桥。

我想,或许外公不是迷恋桥吧,他是喜欢着国家的日渐繁荣,喜欢着家乡的日新变化。那时,外公喜欢走路送我回父母家,喜欢送我回家的时候哼上两口船工号子。外公的眼里总是告诉着我,现在路多平,楼多高,日子多好。

是啊,外公,我想告诉您,现在的路更多了,高铁可以到全国各地,飞机可以到世界各地。我们的家乡,不但楼更高了,路更平了,您喜欢的桥也更多了。

只是人间还差一座桥,一座您走着它回望故乡的桥。

【作者简历】

陈怡,祖籍四川泸州,泸州市江阳区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师工作,目前在一所公立幼儿园担任党支部书记、园长,擅长散文、小说及文案写作。从小热爱文学,工作之余喜欢写作、感言,撰写的《文明“五好”歌》入选“喜迎十九大发展新江阳”优秀文艺作品展览并被评为优秀作品;《游戏,因为“走班”更聚生命力》《有爱的日子,感恩有你》发表在江阳教育期刊等。各类教学论文在区、市、省内获奖。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