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齐聚徐州 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新华社 2019-05-20 12:03 33106

新华社南京5月20日电(记者 孙寅)由“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和徐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日前在徐州举行。来自“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的部分成员、特邀专家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出谋划策、把脉支招。

图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题研讨会会场

淮海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临近的10个城市,人文历史渊源深厚、地域经济联系紧密,是我国重要的省际交界经济区。自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成立后,区域内城市加深合作,从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项目合作到体制机制探索都取得较大成效。

“多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深化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局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魏礼群在致辞中说。

图为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局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魏礼群

进入新时代,淮海经济区合作发展迎来重大机遇。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2018年12月8日至9日,淮海经济区内10市主要领导召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范恒山认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具有其特殊意义。“淮海经济区作为发展中地区或经济发展次发达地区,其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各城市在单打独斗状态下面临腹背受阻而导致的投入成本高、发展效益低的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和衷共济、取长补短形成集合优势和帮带效应,从而加快提升各自地区和整体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范恒山

对于淮海经济区如何协同发展,多位专家提到了要促进要素流动、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做强中心城市实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认为,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和龙头,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区的发展水平。

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

“对于徐州等已经确立区域中心地位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功能的城市,要按照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意见要求,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与包括跨省的萧县、砀山等周边县区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都市圈。”史育龙说。

范恒山认为,要把推进实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作为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和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个基础打好了,其他方面的协同就没有了根本障碍。”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提到,世界银行提出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来解决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难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毗邻地区一体化。“淮海经济区恰恰就是解决毗邻地区的一体化,也就是要形成具有内在联系并且相互促进的经济板块。”洪银兴说,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要从三方面着手,即提高密度,实现经济集聚;缩短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分割,建设统一市场。

图为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

“立足新起点,我们将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契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不断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协同发展理念,提升思路谋划精度;进一步聚焦协同发展重点,加大工作落实力度;进一步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拓展合作交流维度;进一步强化协同发展初心,彰显成果共享温度,让合作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区内人民,让广大群众在区域合作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图为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是由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和青年新锐组成,是研讨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学术平台,旨在深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论坛成立几年来,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研讨活动和决策咨询服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此次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专题研讨会是该论坛举办的第11次专题研讨会。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