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焦虑、“颓废”与天才的孤独,有谁懂? 原国家图书馆副馆长詹福瑞入川深析诗仙

封面新闻 2019-05-18 18:14 36316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在李白留给后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愁,他的孤独,他的仙气,他的豪迈。在灿若星河的中国传统诗人中,李白与众不同的点到底在哪?在我们熟知的李白形象之外,还有哪些未被发掘的深邃?

2019年5月18日,一个周末的午后,原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博导詹福瑞教授,来到四川省图书馆,做客巴蜀讲坛,为读者带来一场名为《李白的生命意识》的演讲。詹教授的分析,一方面很接地气,比如他提到从诗中可以发现“李白很爱照镜子”这个小细节,同时又动用了西方哲学家伊壁鸠鲁、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人的生命哲学观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细腻地洞察了李白的诸多心理面向。封面新闻对本场演讲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封面新闻客户端观看量45.4万,封面新闻微博、腾讯新闻、手机百度等平台观看量共计7.3万。全网观看量共计52.7万。

身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詹福瑞教授从整体上解读了李白的生命意识。在他的解读看来,在世人熟知的李白少年形象、以及“李白因醉酒捞月亮”、“铁杵磨成针”等诸多故事传说之外,李白对时光流逝的格外敏感,对生命短暂的强烈感受,以及他想要抓住此刻,完成理想人格生命的志向,是走进李白的重要密码。詹教授说,他试图带读者跟他一起,不用一味刻意重复强调李白高大上的一面(虽然李白确实高大上),而是要走近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李白,感受一个真实鲜活的生命体。

在这样的思路下,詹教授分析了“焦虑的李白”、“‘颓废’的李白”、“孤独的李白”。从分析李白具体的诗句入手,詹教授发现,李白对时光的感受非常敏锐,他将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多次融入他的诗歌创作中。李白对四季流逝的感受,对时光的感受,其实归根接底是对自己生命不断流逝的感受,“春天看到花草,秋天看到树木摇落,感慨生命的流逝。李白在诗中把这样的感受,表现得极为充分。李白认为时光对人的压迫之重,令人无法逃避。詹教授由此引用了哲学家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发现李白作为一位天才诗人,早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进入现代哲学家的思考情境之中。这也是李白不同于其他诗人的特殊之处。

世人都知道李白写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詹教授提醒,李白如此发愁不是因为求功名不得,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识。“我发现李白特别爱照镜子。为什么? 我想他不是关注自己形象,而是时时有一种生命逝去的危机感,对老境到来的恐惧感,以及对时光、生命的高度敏感。”

西方有不少诗人写死亡,哲学家也讨论很多死亡。死亡之后的灵魂去哪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等等。詹教授提到,“但是李白却没有写过死亡。”这就引入李白诗歌中“逆旅与过客”的经典意象,“李白只想着活着的时候如何有意义,从来不思考人死后会怎样。李白的光阴观,代表了中国人最普遍的生死观:从理性出发,重视当下和现在,充分发挥人的生命价值。”

在“‘颓废’的李白”部分,詹教授提到,李白纵酒狂欢、及时行乐的一面。在一般评价看来,这是“颓废的”,但是深究会发现,李白的颓废,是洞察人生无常、时间短暂、光阴流逝的深刻的颓废。在此,詹教授引入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观。“李白将对美酒的畅饮,变成了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形而上的意义,这也是在其他诗人群体中少有的。”

最后,詹教授分析出“孤独的李白”。他认为,李白高傲,自视甚高,不屑与他人为伍,是因为李白敏感地感觉到,在永恒的天地中,人的渺小和有限。他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孤独,“这种孤独,叔本华认为,是天才曲高和寡的必然宿命,是伟大卓越之人的共同命运。”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