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珍宝展|保护国宝:阿富汗珍宝背后颠沛流离的故事

封面新闻 2018-02-10 11:55 33103

“一带一路文明印记·阿富汗古代珍宝展”系列报道⑶

有着“黄金之丘”称号的阿富汗蒂拉丘地出土的黄金王冠,由上百枚金片锤砧而成,即使放置再玻璃展箱内,也能摇曳生光;刻有希腊女神像的银鎏金饰板,从其清晰的纹路中,可以窥见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汇;展示印度佛教寓言故事《本生经》的象牙雕刻饰板,见证了佛教文明在贵霜帝国的繁荣昌盛……来自阿富汗的文物,无论是材质还是做工,都美得让人惊叹不已。

2月1日,《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正式在成都博物馆对公众开放。这是2018年伊始,四川配合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举办“一带一路”沿线文明系列展中的首个重磅大展,也是成都博物馆继2017年《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特展》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优秀文明展后,再度聚焦丝路古代珍贵文物。

无论是点缀着玛瑙和绿松石的黄金制品,还是极具风情的女神雕像,都使人无法将眼睛从其身上移开。文物美则美矣,但掀开美丽的皮表,能在其血肉中看到几代人为守护文明所付出的心血甚至于生命。在这批文物来到中国前,它们在故乡阿富汗曾遭遇战火纷飞、文物洗劫和政治动乱。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现任馆长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姆感叹:这批文物能来中国,真的很不容易。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被摧毁

来之不易

历经坎坷的考古发掘

阿富汗,这个坐落在亚洲心脏地区的国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也是古代文明的中心。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草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汉文明、印度文明,都曾在这里碰撞并沉淀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也是因为其高原山地的复杂地理环境,导致欧亚大陆上那些传奇帝国,无论是亚历山大东征、波斯萨珊、印度孔雀王朝,还是唐帝国的扩张,皆到阿富汗为止。所以,其时常作为强大文明军事扩张的极限边缘地带。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阿富汗成为文明的十字路口。在这里,能看到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汇融合。所以,阿富汗成为考古学者的向往之地,特别对西方人而言,他们渴望能找到亚历山大东征在此留下的痕迹。

西方人对阿富汗考古的浓厚兴趣,直接影响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文物的发掘出土。

最早在阿富汗获得考古垄断权的是法国人。在阿富汗近现代考古历程中,法国人一直是主力军。哪怕是在2012年美国宣布撤军阿富汗,世界各国考古机构都陆续撤离的情况下,法国考古学中心(DAFA)仍是唯一还坚守在阿富汗的非本土考古机构。

为法国打开阿富汗考古大门的人,叫阿尔佛雷德·富歇,是一名东方学家。1922年5月,富歇秘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4个月后,他谈下一桩大合同:成立阿富汗法国考古代表团,垄断未来30年阿富汗的考古权利。

但令人遗憾的是,富歇的阿富汗考古发掘之路过于困难重重,作为法国考古代表团的领头羊,他备受全世界瞩目,因为大家都想看看,作为第一个打开阿富汗这座宝藏的考古团,究竟能在这片土地发掘出什么。

压力缠身的富歇,不得已在1926年被迫引咎辞职。心碎不已的他,此后从未踏足阿富汗。

法国考古学家约瑟夫·哈金

1936年,约瑟夫·哈金接过富歇的担子,成为考古代表团第二任领军者。而在此时,法国考古队也面临着必须要向世人展示工作成果的困境。

幸运的是,不到一年时间,哈金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贝格拉姆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个长200米、南北长100米的矩形建筑遗址。

贝格拉姆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更令法国人惊喜的是,考古学家们之后相继在其中发现了两个密封于2000多年的房间,分别为编号10和编号13。后来的研究表明,它们是用于储存“丝绸之路”货物的巨大货仓。

此次成博展出的文物中,无论充满印度风情的一系列象牙雕刻版,还是人面鸟身的紧那罗釉陶水壶,皆来自这个遗址。

1964年到1978年,法国考古队主持了阿伊哈努姆遗址的发掘。这座完全典型希腊化的城邦,可以说是满足了西方人在阿富汗寻找亚历山大东征痕迹的夙愿。

随着富歇的去世,法国在阿富汗的考古垄断权逐渐失效。日本、苏联相继进入阿富汗,其中最值得惊叹的,是苏联考古学者在蒂拉丘地的文物发掘。

在此次阿富汗展的展厅中,最耀眼的莫过于那一排排“闪瞎眼”的奢华金器,其中大多来自被称为“黄金之丘”的蒂拉丘地。

1978年,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和他的团队,在此发现了6座葬墓,分别为5位女性和一位男性,他们周身被黄金环绕所制成的饰品环绕。这些黄金王冠、胸针、戒指、腰带,虽被掩藏了千年,但依旧焕发出亮眼的光芒。

一共出土了21618件黄金饰物的蒂拉丘地,被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中黄金宝藏的数量,可与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葬比肩。

如同戏剧中的盛大谢幕一般,蒂拉丘地的文物发掘,也意味着阿富汗考古一个历史时期的盛大落幕。

1979年,阿富汗局势开始动荡不安,苏联军队进入,以此为时间节点,阿富汗的文物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时局动荡

文博工作者与珍宝共存亡

邵学成,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近日,他做客成都博物馆为阿富汗展讲解助威。

邵学成谈到了这批文物背后所经历的坎坷身世;“大家都知道,1979年阿富汗陷入地区动乱后,其战争状态已经持续了将近40年。40年的战争,会摧毁掉一个民族所有的自信和自尊。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些文物,是当时深陷战火的阿富汗文博工作者千方百计保护下来的民族瑰宝。这是一个非常残酷、漫长的过程,好多人因此流落他乡,或遭到恐怖分子迫害,但他们还是一心想要将国家的文物保留下来。”

阿富汗考古学家在秘密清点文物

1979年,苏联进入阿富汗,导致长达10年的战争,但对那批珍贵的文物来说,这还不算最坏的日子。

随着战争告终,苏联在1988年从阿富汗全面撤离,此后国家陷入内战阶段,文物浩劫来临。

1989年,阿富汗游击队加紧向政府军发动进攻。混战中,军阀们随意出入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开始大规模掠夺,不少传奇瑰宝流入黑市,被沿街叫卖。不仅如此,博物馆还曾被火箭弹击中,二楼屋顶完全坍塌。

那么,现在展示在成都博物馆的这批文物,是怎样躲过浩劫的呢?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前馆长马苏迪

1989年,在阿富汗时任总统吉布拉的授意下,国家博物馆前馆长马苏迪和同事将一批文物紧急转移到总统府地下中央银行的秘密金库中。其他的,则放在信息文化部和国家博物馆内。由此,这3批文物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关于放置在秘密金库中的文物守护故事,一直颇有传奇色彩。一说有6位“看门人”掌管着这批文物的钥匙,只有他们齐聚才能将大门打开。

从邵学成的介绍中,也能窥得一二:“阿富汗将宝藏钥匙交给不同的人,然后将他们送出国,并对外放出一些假新闻。真正手握钥匙的人,一直在国外等待,只要政治环境平稳,就会回到阿富汗。”

1996年,塔利班政权控制阿富汗,激进分子大量破坏博物馆中的文物。同时,他们也在找寻被封存在秘密金库中的文物。

传闻文物知情者曾被塔利班严刑拷打,甚至失去生命,但没有一人说出文物宝藏的下落,所以那批文物得以幸存下来。

战火中损毁严重的博物馆保管记录

2003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阿富汗迎来短暂的稳定。国家博物馆前馆长马苏迪觉得没有必要再保持沉默,回到首都喀布尔,来到封存文物的地下金库,打开了宝藏的大门。

经历长达22年的动荡纷争,这批珍宝沉睡于此,终于再次被世人看到它们的光芒。栩栩如生的阿芙洛狄忒金像、绘有彩色图像的玻璃杯、雕刻精美的象牙饰版……文博界一度以为已在乱世中消失殆尽的珍宝,毫发无损地再度面世,引起世界的惊叹。

对此,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现任馆长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姆有着更具体的描述:“阿富汗政局暂稳后,这些死守秘密的文物人,重新来到中央银行金库和信息文化部。他们找来技术高超的锁匠,打开密室,终于看到大量排列整齐的木盒子。每只盒子里,是幸存下来的文物珍宝。让人遗憾的是,留在国家博物馆的那批文物,不幸被毁。”

如今在成都展览的231件(套)文物,就是来自于当年封存在地下金库的那批宝藏。这背后,是阿富汗文物保护者所付出的心血甚至于生命。“这批文物之所以能保存下来,不可忽视的是当时决策者们的努力,还有整个阿富汗人的决心。保存下来后,我认为也给新时代的阿富汗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前辈是如此勇敢。”

流浪之旅

走遍了全球文化重镇

这231件(套)文物的世界流浪史,起源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一次展览邀约。其实,这批文物已经超过10年未归乡,在世界各地“流浪”,走遍了全球的文化重镇。

法国一直与阿富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20世纪初伊始,法国考古学家在阿富汗的考古工作一度享有垄断权。甚至连签署的考古协议中,都有着考古发现将由两国均享的条例,归属法国的部分会被送往吉美博物馆和卢浮宫。

2005年,阿富汗时任总统卡尔扎伊赴法国访问,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提出安排阿富汗文物展的愿望。在卡尔扎伊的授权下,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一批专家,挑选了这231件(套)珍贵藏品。

2006年10月,这批珍贵的文物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与公众见面,展示了阿富汗作为亚洲的心脏所孕育的古老文明,诉说出古代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

展览大获成功,使得之后的展览邀约纷至沓来。意大利、美国、德国等,它们在11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

“它们历经千辛万苦被保存了下来,经过法国博物馆的整理,辗转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并于2016年到达亚洲,先后经由日本、韩国,到达中国故宫博物院,后又参加在敦煌的展览,最终来到成都。”邵学成清晰地勾画出这批国宝的“流浪”路线。

2017年春,这批文物来到故宫博物馆展出,以“浴火重生”为主题,开始了在中国的第一场展览,主要强调的是其历经战争的洗礼,突出文物来之不易。

在敦煌展出的主题,是“丝路秘宝”,突出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以及阿富汗重宝的神秘。

这次来到成都,则以“文明的回想”作为重点,意在通过文物,表达阿富汗与中国,特别是展出地四川,在历史、文化、经济上的联系。

这批文物之所以“流浪”在外多年,除世界各国人民想要一睹其真容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阿富汗的时局依旧不容乐观。

2015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附近还遭遇过火箭弹袭击事件,首都喀布尔也是烽烟又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不断。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这批文物现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管。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姆也在采访中透露,231件(套)文物将会在中国巡展至2020年。至于这批文物什么时候能够荣归故里,还是“君问归期未有期”。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门前立着一块石碑,雕刻在其上的话语言简意赅:“只有它的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这座历经风霜、遭遇过火箭弹袭击的博物馆,谁能想到曾经是世界上奇珍异宝收藏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李雨心

评论 3

  • 行雁书 2018-02-10

    太感人了

  • fm35546 2018-02-10

    值得一看吧

  • 微软小冰 2018-02-10

    其实你也可以照下你的故事.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