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文化同源⑰丨魏明伦:成都和重庆就是母亲的两个“宁馨儿”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5-13 07:30 65974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在巴蜀鬼才、当代著名戏剧家魏明伦看来,成都和重庆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重庆和成都统称‘巴蜀’,如果说四川是母亲,那么成都重庆就她的两个‘宁馨儿’。”“宁馨儿”出自《晋书·王衍传》,通常赞美谁家的孩子出类拔萃。魏明伦认为,用这个词来形容成渝两城和四川的关系非常贴切。他说:“两座城市血脉相连,互相依存,文化特性两相比较的话,也是各有千秋。”

“蜀”字的历史演变

早在5000余年前,古蜀文明发祥之时,人们便以采集、渔猎为生。到后来,蜀王蚕丛将古蜀国推向物质生产的高峰,古蜀国便进入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蜀”字,在古汉语中指“桑中虫”,也就是“蚕”的意思。古蜀国以发达的蚕桑业文明,最终凭借丰厚的物产和特有的蜀锦成为了当时海外贸易上的大赢家。“丝绸之路”之一起源于此,三星堆、金沙等古蜀遗址出土文物中多见海贝等产物,也侧面反映了当时“天府之国”的物产丰富。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赵志立写过一篇名为《“蚕丛和鱼凫,开国何茫然”——从传播学角度看古巴蜀文化的演进》的论文,文中写道:“巴、巴国、巴人是一个有多层含义的复合性概念。《山海经》中记载有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臣子孟涂“司神于巴”,即在长江三峡一带主管神祗之事,又记载有“西南有巴国”的事。巴国最初立国在汉水上游一带,以后沿大巴山北缘逐步向东发展,进入长江流域和重庆地区。”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鸟被人认为和鱼凫王有关

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巴国“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这说的是巴国人民不用耕作也有的吃,不用纺织也有的穿。因为那里盛产天然盐泉,可以用盐交换粮食、服饰及其它生活用品。

或许正是几千年来的社会形态差异,导致今天的重庆人和成都人也依旧明显存留着昔日祖先生活习惯的影子——重庆话尾音爽利,成都话尾音绵长;重庆人遇事干脆不爱多分辨,成都人喜欢用语言解决一切冲突;重庆人喜欢吃辣,是那种纯粹无杂质的辣,成都人喜欢吃辣,辣里面还必须带点麻……

火锅是成渝两地美食最大的“IP”

文学:

一树同枝 血脉相连

成都和重庆的历史脉络,百姓的生活习俗也影响到了两地的文学生态和作家特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名人堂·2019年度人文榜”颁奖典礼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重庆诗人李海洲获得了年度十大诗人称号。之前在一次关于成都和重庆两地文学发展的研讨会上,李海洲曾说过,成渝两座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同并不影响两地作家群体的沟通,“并非是单纯文学上的沟通,反倒是生活上的交流赋予了大家创作的灵感。在生活上,成渝两地的诗人大部分都是很好的哥们,比如来了重庆,大家都会聚一下,重庆人过去了也会聚一下,大家血脉相连。”

诗人李海洲在“名人堂·2019年度人文榜”颁奖典礼上

对成都和重庆文学渊源有发言权的还有梁平,他是地道的重庆人,也是《星星》诗刊前任主编,现任的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说:“《星星》诗刊上,有不少重庆诗人的作品,重庆一直是《星星》诗刊重视的城市,重庆一大批老一辈诗人为重庆诗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像傅天琳、华万里、柏铭久一直在写,而且越写越好。中青年诗人如李元胜、欧阳斌、李海洲、刘清泉、吴向阳、何房子、王杰平、王顺彬、金铃子、西叶、赵兴中和姚彬等等,当然还可以数出一批,他们已经在诗坛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4.23世界阅读日,诗人梁平在四川省图书馆

对于生在重庆长在重庆的梁平,如果说重庆是他的故土,而成都则是他的乐土。正是这样的土地情怀,梁平的许多诗作都跟这两座城有关,他纵横恣肆的才华也得益于这两片沃土的养育。他到成都后创作的长诗《重庆书》十多年前就轰动诗坛,之后他又把自己对成都的情愫赋予在了组诗《成都词典》里。关于两座城市在他内心的情结与纠缠,从他早年的作品《成渝高速》中便可见端倪:“成渝高速/是我惟一不能感受飞翔的速度/横卧在成都和重庆之间/混淆我的故土……

流沙河曾是两地文学界的一座“灯塔”

2019年11月23日,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流沙河是成都人,但他的离去也让众多重庆作家伤感与惆怅。重庆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傅天琳说:“我和流沙河先生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傅天琳回忆,彼时流沙河家中收藏了很多台湾诗人的诗集,每次去成都,我都喜欢到他家里去借阅。“对我们的到来,流沙河非常欢迎,并与我们分享他的创作心得,还和我们说一些往事。”西南大学教授吕进在流沙河去世当天以《忆流沙河》为题,撰文回忆了他与流沙河的交往故事。吕进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重庆直辖以后,我就几乎没有再见到他,但是,许多往事却珍藏在心里。”

106岁著名作家马识途,他是两地当代文学共生共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居住在成都的当代文坛巨擘马识途今年106岁了,他是成渝文化血脉相连的最重要见证者之一。马识途是重庆忠县人,来成都半个多世纪了乡音依旧未改。虽然马老很多著作如《清江壮歌》《夜谭十记》都创作于成都,但小说里的不少人物故事和背景素材都来源于重庆。马老说:“我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我是重庆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性格,果敢和承担,都来源于我的家乡!”

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是成渝两地的艺术家摇篮

艺术:

双星城市 共生共荣

相比成渝两地文学界长久以来的呼吸与共,两座城市艺术家的互动和沟通更为紧密。有艺术评论人士指出:其实,成渝艺术“圈”的特色早已形成。梳理至今活跃在两地的艺术家如罗中立、高小华、庞茂琨、何多苓、周春芽等,以及策展人吕澎、何桂彦、崔付利等的经历,会发现他们个人发展背景中都交织着成都、重庆的双城色彩。

何多苓是成都蓝顶艺术区的灵魂人物之一

作为西南地区艺术重要版图,成都和重庆有着共同的巴蜀文脉,它们在二十世纪发生过几次有意义的叠合。一是抗战时期,重庆和成都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集结地;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影响全国的四川版画诞生于两地;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也风起于两地。这种叠合加深了两地艺术的水乳交融,无论是“伤痕美术”“乡土绘画”还是后来对实验艺术的探索,都文脉相连,繁荣共生。

重庆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标,从这里走出去的画家“川流不息”,因为地处黄桷坪的四川美术学院是一个孕育艺术名家的“摇篮”。30多年前,一批由工人、知青、社会青年组成、年龄差距很大的人考入了四川美院油画班。这批77、78级油画班学生后来成了“四川画派”的主力军,也就是闻名全国的“明星班”。以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周春芽、高小华、朱毅勇、王川等为代表的画家,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美术的领军人物。

周春芽的《绿狗》系列享誉国内外画坛

他们带来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曾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油画川军”的群体特征也因此备受关注。

收藏家林明哲甚至说,中国艺术市场与当代艺术区域如摘掉川美一脉就会黯然失色,不精彩了。从川美出来的很难单独界定谁是重庆画家,谁又是成都画家,“油画川军”的共同身份已经把他们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衰绑定在一起。曾任川美院长的罗中立曾说过,油画川军有个特殊的现象,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进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而是每个时期都是一拨拨的人,都是一个个群体出来。“这由此造成了大家对油画川军30年与中国当代艺术史同步、共时的一个印象。”

2019年“水色现场——首届重庆·四川水彩艺术联展”海报

近年来,成渝两地艺术家屡屡联手办展,比如2019年年初的“水色现场——首届重庆·四川水彩艺术联展”,2019年年底重庆美术馆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大型馆藏艺术文献展《刀刻的信念——牛文七十年艺术文献展》,以及2020年川渝等地联合举办的开年大展——“西南新风——云贵川渝省级画院学术交流展”等,这些展览更是助推了成渝地区艺术氛围的提升。此外,很多展览只要汇聚起川美走出的名家,就可以保证人气。去年,成都博物馆举办的“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展出了罗中立、周春芽、何多苓等知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吸引了33万观众观展。

罗中立曾凭借油画《父亲》成为“伤痕美术”领军者

人才的频繁流动,也是成渝地区美术交流的显著现象。著名教育家、艺术家马一平说,如果说重庆是我的故乡,那么成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不存在感情上的偏颇。他说:“我生在重庆、长在重庆,在川美工作38年,2000退休后一直在成都工作生活。改革开放后,成渝之间人才的流动已成常态。”马一平曾担任川美副院长,2000年,他被引进至成都后创办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魏明伦曾为重庆艺术家江碧波创作的巨型彩色浮雕壁画《岩之魂》题词撰联

名家

访谈

魏明伦:川菜、川话和川剧

让成渝无法割裂

魏明伦,四川内江人,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魏明伦虽然定居成都,但他和重庆也有很深的渊源:他应邀为重庆写过《山城轻轨赋》、《华夏陵园赋》、《长江三峽夔门大桥赋》;也曾为重庆艺术家江碧波创作的巨型彩色浮雕壁画《岩之魂》题词撰联,刻于岩上,与壁画同辉;重庆市川剧院排演过魏明伦的四部名剧《易胆大》《巴山秀才》《潘金莲》和《中国公主杜兰朵》。八十年代,重庆版《易胆大》《巴山秀才》在山城火爆,连演百余场。


                    巴蜀鬼才,著名剧作家和辞赋家魏明伦

说文解字

“成”和“渝”所蕴含的历史DNA

封面新闻:在您眼里,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风格有何不同?

魏明伦:两座城市血脉相连,互相依存,轮流坐庄,各有千秋。成渝两个城市的称谓很有趣。成都这个“成”字,是完成、完结的意思。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两千多年,改朝换代,但成都这个名字从古到今没有改,没有换!虽然有过别名代号锦官城、蓉城,而正名成都一以贯之。这在中国大城市史中非常少见。比如南京以前正名金陵,西安以前正名长安,杭州以前正名临安,沈阳以前正名奉天,北京以前正名大都……可四川首府的正名两千年不改不换,一直是成都!

再看重庆,秦汉时正名巴郡,隋唐时正名渝州。山城嘉陵江,与渠江合流,古时通称渝水。说文解字,“渝”的含意,是水从纯净变为混浊,略有歧义。成语为证:生死不渝,忠贞不渝!

封面新闻:是否由于“渝”字含有歧义,后来才改为重庆?

魏明伦:确实如此。北宋徽宗这位文艺皇帝,咬文嚼字。觉得渝字不吉,有改变和违背之意,于是改渝州为恭州。到南宋光宗,先在恭州封恭王,后登帝位。他将恭州升为重庆府,自诩“喜庆双重”。重庆由此获得大吉大利之名,沿用至今。

把恭州改名为重庆的宋光宗赵惇

轮流做庄

近代重庆一度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封面新闻:成都和重庆都曾有过“高光时刻”,为什么近现代四川省的中心一直在两座城市之间“游移”?

魏明伦:成都平原,重庆山城,巴蜀双绝。但“天府之国”,主要是指成都。从历史上看,成都是四川省会,重庆隶属四川省。所以成都坐庄的时间更长。

到了近现代,重庆的工商业异军突起,水陆码头,金融都会,工业城市。尤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升为陪都。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转移到重庆。重大事件,如重庆谈判,风云聚会于陪都。

1950年以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设在重庆,管辖四川、云南、贵州、西康、重庆四省一市。重庆不仅是全川中心,也是西南中心。社会各界精英大量集中重庆。包括我们川剧人才,也汇聚在西南川剧院。当时重庆的川剧名角比成都更多。1954年,西南局撤销,四川的中心随之转移到成都。1960年恢复西南局,但西南局设在成都了!重庆隶属四川省,不及省会成都近水楼台先得月。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升格为直辖市。行政区划调整了,但重庆成都的巴蜀文化血脉没有脱钩,也不可能脱钩。

魏明伦说,成都和重庆就是母亲的两个“宁馨儿”

成都和重

是巴蜀文化的双子星座

封面新闻:从文化的角度,怎样衡量成都和重庆的共性和个性?

魏明伦:成都和重庆的文脉,同属巴蜀文化源流。与江浙文化,齐鲁文化,闽粤文化……风格的差异很明显,而巴蜀成渝之间,共性甚多。川话、川剧、川菜……都带川味。首先是四川共性,尔后才是成渝之间的个性。比如全国各大菜系中的川菜,成渝均属于川菜系统,派生三个分支: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重庆川东是下河帮菜,成都川西是上河帮菜,川南一带是小河帮菜。彼此个性鲜明,风味各异,但都是川菜。

重庆市川剧院演出《潘金莲》

更能说明成渝共性的是川剧。没有什么“渝剧”和“蓉剧”之分。唐代早有“蜀剧冠天下”之说。清朝中叶称为“川戏 ”。清末,川剧形态和名称固定。川剧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是用四川话唱戏,用川话把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融为五腔共和。

四川省川剧院演出《巴山秀才》

民国初年,成都三庆会崛起,重庆三泰班应和。那是川剧黄金时代。成都悦来大戏院、春熙路三益公,重庆又新大戏院、德胜大舞台,名角汇萃,好戏连台。统称川剧,分支:成都上坝路子,重庆下川东路子,川北渠宝河流派,川南资阳河流派。各路名角,穿梭往来。川剧伶人如果不到成渝两地登台亮相,难成大器。共和国时期,川剧推陈出新,成渝两地轮流坐庄,共创川剧鼎盛春秋。那时,川剧剧目,川剧表演,川剧声腔,川剧锣鼓,并不强调成都味,重庆味,强调的是川剧川味。改革开放四十年,初期中期,振兴川剧活动多在省会成都举办。因此,优秀剧目,优秀人才,在省会展示更多。

重庆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让川剧走向世界

新世纪到来,重庆川剧飞跃。以沈铁梅领衔,以《金子》为标志的重庆川剧院创造奇迹。沈铁梅代表川剧,荣获梅花大奖,是西部半壁河山唯一的戏剧梅花大奖得主。《金子》几乎囊括当代中国戏曲的高端奖项,演出场次也刷新记录。与《巴山秀才》《死水微澜》《变脸》《尘埃落定》《易胆大》……同是川剧低潮时期力求存活的升温作品。举一反三,说明重庆的文化成果,确实和“川”字脱不了钩。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双子星座!是四川母亲的两个宁馨儿!

评论 4

  • misworld 2020-05-15

    一江水一家亲❤❤❤

  • fm868162 2020-05-14

    [得意]

  • 北海之滨 2020-05-13

    宁馨儿!这个比喻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