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丨祝勇谈成都“文化热” :这是大众历史热情的体现

封面新闻 2018-07-08 22:45 36879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钟雨恒 实习生 李靖

淅淅沥沥的雨这两天在蓉城下个不停,但就算天公不作美,也挡不住成都市民对历史文化的热情。7月8日,故宫博物院影视所所长祝勇再次作客成都,带来《故宫的古物之美》新书分享会。每一个文物都是一段民族历史,祝勇谈他的新书,更谈他对文物的理解。在他看来,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生命的凝结,古人对艺术的态度值得尊敬,当代人不能把古代文物的价值庸俗化。

关注文物的同时需挖掘背后的内涵

近段时间,《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讲述历史与文物背后故事的系列节目热播,让被“冷落”已久的珍宝圈粉无数,再一次得到观众朋友们的喜爱和追捧。对此,曾担任多部大型历史纪录片总撰稿的祝勇,对这样的传播形式感到认可的同时,也向封面新闻记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开始,‘文物热’的直接结果就是历史系和考古系报考的人数增多,也意味着研究历史的人变多。过去博物馆冷冷清清,现在带动了民众对博物馆、对文物的兴趣,让孩子去学习,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但祝勇认为,通过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吸引住观众目光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发掘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光光从表面上关注文物是远远不够的。

“文物不能孤立存在,要和人的生命和生活发生内在的联系,让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祝勇坦言,关注是一件好事,但能够发现美的内涵,指引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在祝勇看来,现代人过于“轻狂”,缺少文化历史底蕴,和古人相比,太浅薄,甚至可以用“不及格”来形容,“让那些自称大师的人,来故宫站一会儿,底气就没有了。”

成都的“文化热”是历史热情的体现

四川对于祝勇来说,并不陌生。在《故宫的文物之美》之前,祝勇曾写过一本《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并作为总撰稿人参与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的拍摄工作,为此,祝勇几乎重走了苏东坡走过的所有道路,前往苏东坡故乡眉山,翻越艰难险阻的蜀道......

谈到来过好几次的成都,祝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他认为成都的文化氛围非常活跃,这源自于成都文化底蕴一代代叠压起来的丰厚。“据我了解,成都近年来在文化的普及宣传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一个是‘十大文化名人评选’,让这些历史名人、历史符号,也能够火起来,被大家所认识。另外成都的各个博物馆也做得不错,包括《苏东坡》的话剧,在这些方面还是挺有成绩。”

另外,祝勇认为,成都的这股“文化热”离不开成都自上而下的热情,“不论是官方还是市民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而这种对历史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产品都是历史热情的一个表现。”祝勇也提出,历史和当代是能找到衔接点的。历史不会在长河中永远消失,它在当代人中会有新的历史投射,用新的表现形式来把它反映出来,形成今人和古人间的一个对话,“这种对话不是说把它写到课本上,或者说放到博物馆,搞个纪念碑就完事儿了。关键是不同代人间的情感呼应。这种呼应在成都还是表现的挺明显的。有些地方只是做一些死的工程就交差,这是不行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