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入蜀开讲,分享《国家相册》里那些鲜为人知的老照片

封面新闻 2019-07-24 22:10 37178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李万佳

一百集的《国家相册》选题从哪里来?照片怎么选出来?文字怎么写出来?微纪录片最后怎样呈现出来?7月25日下午2点30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将做客“封面开讲了”,在成都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为大家讲述《影像中的文化与历史》。

入蜀开讲之前,陈小波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她大方透露,自己和四川颇有渊源。她出生于成都,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就来到四川实习,每次来成都都像回家一样顺其自然。

做客“封面开讲了”期间,恰逢“万物熙攘:第54届全球野生动物摄影展”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作为一个资深的摄影工作者,并且在王朗自然保护区见到了真正的野生大熊猫,陈小波对这个展览十分期待:“我希望看到一个高质量的摄影展,用一幅幅好的摄影作品,展示动物、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命运休戚相关。”

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

在四川偶遇大熊猫

圆圆滚滚的大熊猫在全球各地收割了一大波粉丝,其中就包括陈小波。在《国家相册》第57集《熊猫回家路》中,陈小波讲述了大熊猫的传奇过往,其中包括原四川省平武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钟肇敏救助野生大熊猫的故事。这次来到成都开讲,大熊猫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1983年,陈小波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两年后,她接到了第一次野外拍摄任务,随孙忠靖老师赴四川王朗拍摄大熊猫。十几天之后,她在茂密的森林里看到一道白影一闪而过。那是她第一次见到野生大熊猫。当时正值四川部分山区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丧失食物来源,距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这次四川之行,让陈小波与大熊猫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她认识了我国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开创者胡锦矗,和许多大熊猫研究学者多有接触,见证了一代代工作者投身大熊猫保护事业。

陈小波参与编纂了新华社第一本关于中国大熊猫的英文画册,2018年策划了“首届中国大熊猫国家文化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熊猫中国·四川主题展”,几十年来,与大熊猫陆陆续续发生了许多交集。“《国家相册》这么重要的一个载体肯定要谈大熊猫,以后还会在继续谈,从新的角度来谈。”

1980年7月2日,世界稀有大的珍贵动物大熊猫及故乡。(新华社记者金勖琪摄)

鲜为人知的老照片

登山、修路、冰川的奥秘、云端的传奇……扫盲、婚姻、儿时游戏、民间体育……话剧、京剧、舞蹈的发展史……身边劳动者、江上往来人、沧桑百年路、千年莫高窟、千里牧歌行、草原爱无疆、熊猫回家路、悟空现身记、麦田守望者、风雪未归人负芨求学路、我爱你中国……

100集微纪录片《国家相册》,让一部百年国史徐徐展开。陈小波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国照片档案馆打捞到沉睡几十年的鲜为人知的老照片,让这些照片开口说话,带观众来到一个或许从未见过的历史现场。

逐水草丰茂而居,沿牧道千里辗转,是游牧民族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 一路放牧,一路歌声,一路冒险与沧桑。他们在暴雪中用身体为羊群开路,他们暗夜里吼退狼群,他们深谙大自然的信息密码,他们围炉弹唱,唱相聚离别,唱英雄史诗。 第20集《千里牧歌行》用一曲特别的牧歌,带你领略千里牧道上诗意背后的艰辛,感受高山草原上的旺盛生命力。

1992年5月8日,熊猫“珠珠”在饲养员妈妈的陪伴下入睡。(新华社记者吴祖政摄)

可可西里,一个神秘的地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被称作“人类最后的净土”。在那里,你踩下的每个脚印,都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在那里,时光仿佛都冻结了,世界还保留着最初的样子。在那亘古的宁静中,深藏着怎样的生命密码?为什么一代又一代人甘愿为那片荒野付出鲜血和生命,默默坚守、执着探索?第53集《啊,可可西里》,逐一解答这些秘密。

在《国家相册》的100个选题中,既有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和节点的记录,又有不同时期百姓生活的影像,还有对野生动物与人文环境的思考,兼具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次做客“封面开讲了”,陈小波将用一张张鲜为人知的老照片,为观众解读这些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

评论 1

  • 神奇宝贝 2019-07-24

    明天见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