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益如何释放向善力量?专家:扶持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引导捐赠者抛弃施舍心态

封面新闻 2019-05-17 17:40 35263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动动手指,就能在荒漠种上防沙绿植;念段文字,就能为失明人群贡献有声读物;迈开脚步,就能为需要帮助者送去所需物资,募集善款……当公益搭上“互联网+”快车,发展中的互联网公益事业正让网友“指尖善行”越来越火。不过,你是否想过,自己的爱心是如何得到善待的?5月17日,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来自企业、慈善组织、高校等的热心公益人士,在现场思维碰撞、共谋答案。

“借助互联网的赋能,在中国做公益优势明显。”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分享到,一是,科技赋能可以帮助公益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公益和大众可以深度连接、下沉渗透和广泛覆盖;三是,理性公益正得到格外重视。“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关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思考如何将商业与公益进行结合,实现双赢。”

沈南鹏还表示,对于不同的社会问题,应该让适合商业方式解决的用商业方式解决,适合公益方式解决的让公益的方式解决,两者展开协同合作。企业家还需要从纯捐赠的1.0到公益2.0上迈进,利用自身的资源、资金和管理经验优势,扶持和深度参与更多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像支持一个早期创业企业一样。

当互联网携手公益大步向前,每一个参与公益的普通人又应该怎样做好应对呢?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从网民的角度,剖析了“理性公益”在网民与慈善组织建立信任连接中的意义。“真正的理性公益,需要参与各方理解与尊重公益事业发展规律,让善意结出善果。”在陈一丹看来,理性首先来自于思考,同时,理性还需要慈善组织以及互联网公益平台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设。他希望企业引导捐赠者抛弃施舍的心态,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与道德的高要求之间找到平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则认为,好的公益是动机、效果的统一,而最重要的是效果。他提到,在国家层面,也想做好事,可面对一个泱泱大国,如何才能有的放矢,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互联网公益不仅让大众参与公益活动,最重要的是由于普通人对普通人的困难理解得更全面,因此,培养“指尖公益”的习惯,既有做公益的动机,又能在效果当中选择更好的公益方式。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公益的前景,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当代,人们应抛弃狭义的公益观,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必须要放大。对此,他提出了六个趋势,股东价值最大化被打破、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延展、互联网推动公益日益普及、公益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公益过程开始跨界整合以及未来的公益亟需更有弹性的原则。“我认为,只有让公益成为我们全社会的DNA,我们的公益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评论 1

  • 崇英 2019-05-19

    向善为先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