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曲家黄虎威④:自称四川“土特产” 代表作《峨眉山月歌》广为流传|口述历史·蜀地音乐

封面新闻 2019-05-16 07:30 36947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虽然理论研究、创作活动与音乐教育“三位一体”贯穿在黄虎威近40年的人生历程中,但首先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音乐创作。

从古洛夫学习班归来后,黄虎威准备用新学到的技术练练手。25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天津学习,黄虎威思乡情切,便将这种情感融入进了创作。那时的四川音乐学院周围,田野、油菜花,小桥流水,完全是一派田园风光。

1958年,黄虎威成名钢琴组曲《巴蜀之画》问世,倾注了他对四川的无限思念。而其中一段《蓉城春郊》,正是利用古洛夫教的新方法写成,也是目前在这套组曲里影响力最大的段落。

这部以钢琴音乐作为颜料绘成的“组画”,施彩浓淡相宜,艳而不俗,因此引得各方青睐,在中外音乐界广为流传。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老师易开基到成都时,发现了《巴蜀之画》的美,将它带去北京,由应诗真首演,逐渐在全国产生影响力。

中国钢琴名家顾圣婴、周广仁、傅聪、顾国权都演奏过《巴蜀之画》,它也成为法国古典吉他演奏家拉尼欧的音乐会常奏曲目。

此后,《巴蜀之画》成为钢琴考级曲目,载入12本中国音乐史书、11本音乐词典,流传于世。

浓郁的巴蜀风格是川派作曲家黄虎威的特点。他很欣赏巴托克说的一句话:“农民音乐的词汇应该成为我们创作的母语。”音乐作品是演奏给别人听的,演奏者和听众的共鸣越高,演奏质量也就越好。

于是,“听得懂”成为了黄虎威创作的重要标准。那么,如何让听众“听得懂”呢?

“我在四川土生土长,应该算个‘土特产’了吧,那就应该把自己地方的特色写出来,如果每个地方的作曲家都能表现自己的‘地方特色’,那么音乐创作就会有一个‘百花园’的局面。”

基于这样的原则,黄虎威的《峨眉山月歌》也是为人称道的作品。

1981年春,四川省小提琴比赛艺委会找到黄虎威,希望由他创作一支比赛曲目。他思前想后,决定选取他最熟悉的领域进行创作——古典诗歌。

从小熟读诗书的黄虎威对古诗信手拈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当即成为他首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太白诗歌唯美的意境化为黄虎威笔下悠扬的音符。旋律柔美动听,充满诗情画意,乐思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地诉说着思念。

此曲一出便反响热烈,1984年,已故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将《峨眉山月歌》录制出版,一时红遍全国。

下期预告:1963年,黄虎威到新疆采风,这段经历,成为他今后创作的不竭源泉,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扔进了大海,不断获得滋养。名曲《欢乐的牧童》、《阳光灿烂照天山》都是受到新疆民歌影响写成。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