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份无法“归还”的父爱

新华社 2019-05-14 19:24 34604

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5月13日在京举行首映发布会暨首映礼活动。活动现场,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里斯兰诺娃(左三)亲吻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左四)。新华社记者 黄河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记者 黄河)“他把对自己女儿的爱都给了我,这份父爱让我幸福,也让我感到歉疚。”今年83岁的哈萨克斯坦老人阿里斯兰诺娃一边说,一边用手帕擦拭眼角的泪水。

阿里斯兰诺娃口中的“他”,就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拍的首部电影《音乐家》的主人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13日于北京举行的《音乐家》首映发布会暨首映礼活动上,阿里斯兰诺娃分享了她与这部影片,以及与冼星海父女的故事。

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5月13日在京举行首映发布会暨首映礼活动。活动现场,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里斯兰诺娃与到场嘉宾打招呼。新华社记者 黄河 摄

2017年6月8日,中哈两国签署了合作拍摄电影协议。《音乐家》成为这一协议的启动项目。

《音乐家》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在莫斯科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的冼星海因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而无法回到祖国,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在那里,他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一家的帮助,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

在阿拉木图,拜卡达莫夫将冼星海安顿在姐姐拜卡达莫娃家中。“冼星海来的时候,我只有五六岁。他在我们家住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拜卡达莫娃的女儿阿里斯兰诺娃回忆说。作为与冼星海共同生活过的人,阿里斯兰诺娃的回忆成了《音乐家》这部影片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阿里斯兰诺娃的记忆里,饥饿和物资贫乏是那个年代印象最深刻的符号。“战争年代,我们几乎都挨过饿,冼星海甚至和我们一起分着吃最后一块面包。他因此变得非常消瘦。”阿里斯兰诺娃回忆说。

在首映活动的现场,时隔20年,阿里斯兰诺娃再次见到了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两位老人需要通过翻译进行交流,但是大部分时间里,她们的手都紧紧握在一起。

“父亲当年离开(延安)的时候,我只有8个月大。此后一直到父亲去世,我都没能再见到他。今天,因为《音乐家》,我和父亲终于‘重逢’了。而且,还和当年帮助过我父亲的阿里斯兰诺娃重逢了。”冼妮娜说。

冼妮娜在发布会上发言的时候,声音几度哽咽,阿里斯兰诺娃不时亲吻冼妮娜的脸颊,拥抱着她,为她擦拭眼角的泪水。

“我从杭州来到北京,就是为了参加《音乐家》的首映,也为了能和亲如姐妹的阿里斯兰诺娃再见一面。”冼妮娜说。

对阿里斯兰诺娃而言,远在另一个国家的冼妮娜,是她的至亲。“妮娜就是我最亲近的人,最亲近的妹妹。我们虽然距离遥远,但是我们的心很近。”

“我和妮娜有相似的命运,因为战争,我在很小的年纪就与父亲分开了。”阿里斯兰诺娃拉着冼妮娜的手说,“冼星海把他对自己女儿的爱,都给了我,他时常像父亲一样轻抚我的头。对我来说,他是无比重要的人。”

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5月13日在京举行首映发布会暨首映礼活动。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里斯兰诺娃和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与电影主创团队及发行方代表等合影。新华社记者 黄河 摄

阿里斯兰诺娃一直觉得,自己“夺走了”本应属于冼妮娜的父爱,而这份爱,她却很难“归还”。阿里斯兰诺娃说,多少年来,她都一直希望,将冼星海的父爱原原本本地“还”给冼妮娜。而《音乐家》这部电影,让她的心愿,得到了些许慰藉。

“我希望这部影片能把冼星海心中的温暖传递给妮娜和其他的中国人,因为冼星海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一直坚信,中国最终能够获得自由,中国的人民能够生活得更好。”阿里斯兰诺娃说。

1945年10月,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离别了80年后,我再次在电影银幕上见到了父亲。在那段岁月里,我的父亲得到了拜卡达莫夫及其家人的帮助,他的光和热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也鼓舞了当地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斗争。我父亲的生命虽然只有40年,但他的光和热是一直存在的。”冼妮娜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