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家朱宝勇⑥:歌声是绘画的线条 85岁出版《声绘巴蜀情》|口述历史·蜀地音乐

封面新闻 2019-05-10 14:54 14703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人物档案:朱宝勇,1932年生于南京。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族声乐学会主席,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顾问、原声乐系主任、教授。《黄杨扁担》《太阳出山》以及自己作词编曲《尼罗河畔的歌声》等广为流传。出访美国、俄罗斯、埃及、印度、黎巴嫩、叙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名字被载入《中国歌唱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海》《当代中国名人文化录》等重要刊物。

朱宝勇一生与音乐、绘画结缘。他爱好广泛,诗歌、文章、舞蹈均有涉猎。但是每当别人要给他冠上一些名头的时候,他都摆会摆手否认,觉得自身尚未精通,不过有些爱好。但在音乐和绘画两方面,朱宝勇用心耕耘70年,是他一生立足所在。

有一年,四川音乐家协会找到朱宝勇,希望他能为第二年要举行的“蓉城之秋”音乐盛会创作画作,用于展览。朱宝勇心想有一年时间准备,当即答应下来。谁料一年过去,他竟将此事忘了。离“蓉城之秋”开幕只有两月,音协的人找到他。他一拍脑门,“忘了!”当即准备“闭关”准备。但是如何在两个月的时间准备出令人满意的展览作品呢?朱宝勇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入手——音乐表演。

从中国乡间到外国异域,朱宝勇将听过的歌、看过的舞画成画,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创作了50多幅舞蹈画作,成功赶上了“蓉城之秋”的开幕式,并且好评如潮。这件事给了朱宝勇一个很大的鼓舞——要将音乐和绘画结合起来。

“音乐和绘画实际是相通的艺术,歌声也有远近、虚实、浓淡、色彩,歌声就是绘画的线条。”朱宝勇这样解释道。

朱宝勇与郎毓秀

早年朱宝勇多在乡间采风,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各民族地区都去过。他走到哪画到哪,留下了几千幅珍贵的民族生活实景资料。回来之后,每当他唱起这些民歌,脑海里就能浮现出他绘画里的画面。他总想为这番经历留下点什么。

巴蜀民歌入丹青,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的。朱宝勇选取了几十首巴蜀地区优秀的民歌,再将它们入画,配上自己考察整理过的乐谱。不多久,这些绘画作品被知名敦煌学家、四川大学教授项楚瞧见,他的一番话又让朱宝勇有了新的想法。

“朱宝勇,你的作品很好,但是它还可以更好。你作词作曲,演唱那么多年,为什么不自己把这些歌唱出来呢?”

一开始,朱宝勇有些为难,那一年他已经85岁。离开省歌舞团之后,他已经许久没有演唱过。现在的自己还能胜任么?正好朱宝勇的一名学生在做录音,朱宝勇也尝试着录了一些。他将小样给圈内朋友听了之后,大家竟然问他,“你什么时候录的哦?唱得挺好的嘛。”朱宝勇这才笑着说,就前段时间录的。

朋友们的反应给了朱宝勇信心。于是,他精选出了20余首民族歌曲,亲自演唱录音,将声音真正留在了民族与山间。“作为老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我感觉自己实现了价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我非常满足。”

下期预告:在四川省歌舞团退休后,朱宝勇没有在音乐事业上停下步伐,讲座、评委邀约不断。四川师范大学组建声乐系,多次邀请,朱宝勇难拒盛情,开始了5年教学之路,也总结了不少声乐教育的经验。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