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97)|苏氏家族:根据族谱推算,苏家入川时总共有30人左右

封面新闻 2019-05-09 10:27 35303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96)|苏氏家族:失去插占机会,钱财有限难置业,只得租佃土地

成都东山苏氏家族入川始祖苏子盛,在雍正4年(1726)“率子孙”移民入川。那么,他带领的子孙有哪些?有多少人呢?

苏氏家族入川时有30人左右

据《华阳苏氏族谱》记载,苏子盛有5个儿子:苏元莲、苏元萼、苏元德、苏元苍、苏元胜。他的孙子辈当时尚属年幼,有准确记载的是苏元莲(1682-1757)的大儿子苏成智入川时16岁,三儿子苏成勇10岁。

以前的族谱是不记载女儿信息的。根据《华阳苏氏族谱》的记载,可以大致推算出,苏氏家族入川时有30人左右,其中壮劳力有6-7人。

以这个劳动力水平以及要供养这个人口规模的家庭,按四川大学历史学院李德英教授研究民国佃约时得出的经验测算,拥有一个壮劳力的5口之家,如果要佃田耕种的话,在成都平原需要20亩田,生活才能过得较好。

以此推论,苏氏家族这么多人口,理论上要租佃120亩田。但是,成都东山的生产条件要差一些,应该要佃种更宽的田地才行,而且田地上要有完整且规模可观的房屋,才能方便苏子盛全家安顿下来。

不过,苏子盛一家入川的时间节点没选好,因为“雍正四年”恰好是广东客家人移民入川的高峰。

成都东山的《张氏族谱(1919版)》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时值粤地灾荒。”与之佐证的是《范氏族谱(1916三修)》中也记载说:“雍正四年、五年间,值粤东荒欠。”

这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苏氏家族之所以入川,是因为广东老家遭受灾荒,迫于无奈才举家迁往四川的。

既然苏氏家族这么多人口因为在老家活不下去了才被迫迁徙入川,那么,大量与苏氏家族境遇差不多的家族、家庭,自然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大家的想法一致,行动也一致,一起蜂拥入川,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还有,康熙33年(1694),康熙帝正式颁布《招民填川诏》的诏书,拉开了湖广填四川大型移民运动的序幕,而苏氏家族是在雍正4年(1726)才入川,其间间隔了32年。

这32年中,早于他们入川的移民,已经把地插占得差不多了,他们入川,已经丧失了像丁氏家族那样无偿插占土地的大好机会。

苏子盛租佃丁家的田地耗钱不菲

而苏氏家族面临的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他们落脚在丁氏家族的土地上,此时的丁家已渡过无人耕种而又必须交税的最困难时期,土地是稀缺资源,待价而沽、捂盘惜售或只租不卖,成了丁家保护财产的最好策略。

面对蜂拥而来的客家其他移民,苏子盛尽管随身携带了不少钱财,但都只能咬咬牙,以并不便宜的市场价格租佃丁家的田地耕种,不然就被别人给抢去租佃了。

那么,当时的佃租土地价格到底有多高呢?

由于当时的契约无存,只能以两件佃约作参考来推论:

(一)佃水田旱土房屋竹林等项文契人刘一棠,今凭证佃到张奇珠名下双灵观侧近水田一处,约计十五亩零,其田使水照旧规车放灌溉,草房屋一院,门框窗格桁桷草檩俱全。比日三面言明,限种一季大春为止,刘姓备有无利押租钱七十二千文,实纳租谷十四石四斗,系西河场市斗交杩。

(二)佃水田房屋基址文约人夏德仁,今凭中承佃到谢竹屏名下水田一段,约计九十三亩七分,旱土一段,每年收租一石六斗,田每亩一石九斗。收租银每百两八石,扣除基内正瓦房一向,连磨角五间,左右瓦厢房二向共十间,瓦龙门一座,脚门一座,糞池、水井俱全。凭中议取押租纹银二千三百七十两整,以苏坡桥米市平交兑。

这两件佃约,距雍正4年已有100多年,人口数量即市场需求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考虑到清朝中期物价波动不大,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可以推论,以当时的物价水平,苏子盛租佃丁家的田地,可能需要数百两乃至上千两银子做押租钱。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98)|苏氏家族:创业先锋“川三代”苏成勇,入川途中差点夭折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