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家朱宝勇④:编译外国民歌 挑着“黄杨扁担”走天下|口述历史·蜀地音乐

封面新闻 2019-05-09 09:30 34384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人物档案:

朱宝勇,1932年生于南京。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族声乐学会主席,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顾问、原声乐系主任、教授。《黄杨扁担》《太阳出山》以及自己作词编曲《尼罗河畔的歌声》等广为流传。出访美国、俄罗斯、埃及、印度、黎巴嫩、叙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名字被载入《中国歌唱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海》《当代中国名人文化录》等重要刊物。

早年坊间流传,说朱宝勇真奇人也,会八国语言,英语俄语埃及语皆不在话下。朱宝勇听后连连否认,哭笑不得,关于这段“传说”,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一段往事。

1960年,四川省歌舞团前往大马士革博览会演出,并前往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家交流巡演。除了唱歌外,每到一处,朱宝勇还要负责收集当地民歌民情。在埃及时,他背着画板,画过落日余晖下的尼罗河,也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神奇落入纸上。

一天晚上,朱宝勇坐在酒店窗前休憩,一首欢快的埃及民歌飘然而至,但只听得其调,不见其词。朱宝勇立刻被这极具异域色彩的音符吸引,他火速冲到楼下,找到酒店服务员。因为不会当地语言,他只能一边哼着听来的调子,一边比划着将歌曲唱给对方听。后来翻译告诉他,这是一首埃及民歌,每当人们在集市贩卖时,就会高声哼唱。

回到房间后,朱宝勇还在为这美妙的歌声沉醉,他突然瞥见自己的画作——尼罗河静静流淌,金字塔兀自伫立。朱宝勇决定为这支埃及民歌重新编曲填词,将歌曲与画作融合,创作出了《尼罗河畔的歌声》。

“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这正是他在画画时自己写的小诗。

但朱宝勇还是觉得差了点什么,“如果外国的民歌全部用中文演唱,会失去当地特色,民歌的魅力就没有了。”在阿尔巴尼亚和叙利亚时,他就曾自学当地语言,试图原文翻唱。

当地语言通常艰涩难懂,要唱出民族特色,还需要注意一些语气和尾音的变化。在翻译的帮助下,朱宝勇学习了阿尔巴尼亚、埃及、叙利亚等多国语言,用于理解歌曲含义,掌握民族唱法。要说他真的懂多国语言?朱宝勇瞪大了眼睛,笑道,“那就是鬼扯了,我不过是用拼音拼写出读音便于演唱罢了。”

《你呀你呀》《小辫子飘啊飘》是朱宝勇的另外两首异域民歌代表作,为了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他尝试了一句中文、一句原文的新式唱法,在6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出访国外期间,有一首歌曲,朱宝勇一定会演唱,那就是备受川渝地区民众推崇的《黄杨扁担》,也是朱宝勇最为有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原本在重庆流传的民歌,自朱宝勇1958年首次演唱后,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便开始在全国流传。

有一次,四川省歌舞团到重庆沙坪坝演出,结束时,朱宝勇将《黄杨扁担》作为返场歌曲,一开口即获得台下观众激烈欢呼。一遍过后,观众仍未尽兴,朱宝勇又接连唱了两遍。其火爆程度,大概不亚于现在的明星演唱会了。

下期预告:1964年,周恩来总理来四川视察民族歌曲。朱宝勇以两首民族特色极为浓郁的歌曲登台,获得总理评语:“朱宝勇,你就坚持这条套路下去,不要动摇。”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