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讲堂|梅铮铮:名垂宇宙 智慧诸葛与成都

封面新闻 2019-05-08 18:15 77565

名家简介/

梅铮铮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曾经出版过专著五部、合著两部,包括《忠义春秋-关公崇拜与民族文化心理》、《关帝之谜》、《智慧诸葛亮》等。2009年《百家讲坛》专题《蜀地探秘》,武侯祠即是篇章之一。梅铮铮作为武侯祠专家出现在了《百家讲坛》之上,成为了第一批登上百家讲坛的四川籍专家。在《蜀地探秘》播出之后,梅铮铮再次登上《百家讲坛》,他讲述的《解码关公》一共9集,让他成为了首位在《百家讲坛》上开设个人专题讲座的川籍学者。

编者按/

三国有三绝:关公义绝、曹操奸绝、诸葛智绝。历史上的诸葛孔明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他的奇谋?在治理蜀国时他又制定了哪些旷世之策?4月29日晚,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的“名人大讲堂”如期而至。著名三国文化学者、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梅铮铮,开启了“名人大讲堂”之“诸葛亮月”的大幕。梅铮铮以《名垂宇宙——智慧诸葛与成都》为题,向现场数百嘉宾听众分享了一代贤相诸葛亮为成都留下的智慧遗产。论打仗,诸葛亮有作战用兵的谋略;论治国,诸葛亮有自己独特的招数;论科学,诸葛亮拥有诸多的发明;论做人,诸葛亮给后世留下了一份《诫子书》。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草庐献良策

诸葛亮是生活在距今将近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那是一个战乱时期,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那么身处乱世之中的诸葛亮是如何成长?如何创业?建立丰功伟绩?又是留下了怎样的珍贵文化遗产的呢?

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多年以前,我们在沂南文管所那里征集到一张阳都故城的遗存照片,今天,阳都城已经不存在了,只剩残存的几堆黄土。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以明习经学,通晓儒家经典被推举为郡文学,不久被汉元帝提拔为担任负责京城卫戍和社会治安的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但其性情刚正不阿,对贪官污吏、专事阿谀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后因弹劾权臣,皇帝不允,被降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官,贬为庶人。

诸葛丰之后,诸葛家族就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为兖州泰山郡丞。诸葛亮八岁那年,诸葛珪因病去世。顶梁柱崩折,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长子诸葛瑾承担起奉养继母的义务;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两个姐姐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诸葛玄受到扬州的割据军阀袁术的邀请,出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后来汉朝廷派人取代了他豫章太守的职务,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等到襄阳投靠荆州刘表,后来不幸病逝。诸葛亮就到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隐居求学,也就是今天湖北襄阳的隆中。诸葛亮当时十五六岁,其胸有大志,广交朋友,拜访名师。诸葛亮的朋友都是很有才华的人,与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都是好朋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为亮友善,谓为信然。”

庞德公是当时名士,诸葛亮对他十分尊敬,每次探访,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庞德公名声在外,荆州刺史刘表曾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于是,刘表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

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他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年少时纯朴诚恳,还没有人认知。只有庞德公重视庞统,后来庞德公又向司马徽推荐庞统。

在诸葛亮身边,这些都是响当当的知名大人物,但有一个人不可忽视,那就是黄承彦。黄承彦其人生性爽快开朗,是当时沔南名士,他对尚居隆中的诸葛亮说:“我听说你正在择偶。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话,乡间谚语说:“莫学诸葛亮娶妻,正中了阿承的丑女儿。”黄氏的姨母是当时刘表后妻蔡夫人,史书后文再无提及黄氏的下落。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才貌出众,堪称帅哥。诸葛亮当时有多帅?三国时候没有摄像机,历代也没有出土的画像,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诸葛亮长什么样子,但《三国志》上有这样的描述:“身长八尺,容貌其伟,时人异焉。”八尺,约合今一米九二,个子高,英俊。

长得帅,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才华。真正让诸葛亮传名天下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强敌袁绍,继而统一北方,接着又南下出兵打败刘备。无奈之下,刘备只得前往荆州投靠刘表。

在徐庶和司马徽的先后推荐之下,公元207年,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先后三次到南阳郡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见面之后,刘备向诸葛亮推心置腹地表达了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并向诸葛亮请教良策。诸葛亮深受感动,为刘备奉献草庐对策,描述了一个战略远景: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这个著名的《隆中对》或称《草庐对》中,诸葛亮实际上也为刘备创业指明了方向:

曹操在北方势力强大,不可与之争锋;其次,东吴孙权那里别去打他的主意,这是我们的盟友;荆州一定要占据,但这个地方不安全,创业基地在哪儿呢?诸葛亮手往西南一指,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啊。这个地方土壤肥沃,百姓富裕,偏偏益州牧刘璋平庸无能,这是老天爷给你准备好了的地方啊。

一战分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时候有多大?二十七岁。他已经在隆中十年了,为什么二十七岁时,他突然对刘备有了兴趣?为什么要抛弃隐逸山野的生活加入刘备集团呢?如果想当官,诸葛亮有的是人脉,荆州牧刘表是他叔父诸葛玄的哥们;其兄诸葛瑾为东吴重臣,得孙权信赖。利用这些关系,诸葛亮早就可以投身政治,但诸葛亮有自己择主的标准,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何谓良主?首先,人生道德的价值观要符合天下苍生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的不择手段之辈;第二是为了实现雄图大业努力拼搏的人;第三要胸怀宽广,并能赏识贤人。按照这个标准衡量,就可以看到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靠刘表。在诸葛亮眼中,刘表外宽内忌,好的政策和理想在他那儿不能实现,所以,这样的人我怎么可能去呢?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靠曹操?曹操算得上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只不过到了宋代以后,因树立正统的政治需要被演变成了小人、奸臣。清代有个叫毛宗岗著名文学批评家指出,三国里有三个人物有三奇,可称三绝:第一位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第二是忠义的楷模关云长,第三是奸人的代表曹操。曲解也罢,异化也罢,本质上,曹操的价值观与诸葛亮是完全不符的。刘备评价曹操:“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曹操曾经为了给父亲报仇,屠杀徐州的百姓,泗水河因为尸体太多给塞住了。最重要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野心昭昭,路人皆知,这在诸葛亮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曹操被否决掉了,那孙权在诸葛亮心中地位如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孙权较之刘表和曹操优势更多一些,其兄诸葛瑾也在此为官。甚至诸葛亮也认为孙权可谓人主。但诸葛亮对张昭表明态度说,我观察孙权的气度,他能够敬重我,但是不能让我尽情发挥才干,所以我不能留在东吴。刘备刚强坚毅,为人宽厚,善于理解人而待人真诚,在个人道德品质上,占领了仁义的制高点,而且还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具有正统的血缘。

所谓相逢一笑是机缘,此处,我们也要为刘备的选择点赞。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呢?朝廷封的左将军,也就是一个战区的少将级军官,而诸葛亮是什么身份呢?一介布衣,躬耕南阳。因此这点最让诸葛亮感动,正如他自己所说:“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山后,很快展示了他的外交才干和军事才能。第一是智激孙权:

曹操打败袁绍以后,挥兵南下,得到江州的大部分兵力以后,写了一封信给孙权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就是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打打猎。

带八十万人过江东来,跟孙将军打猎耍一耍?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军事威胁!

孙权收到这封信后,与群臣商议,是投降还是跟曹操决一死战。长史张昭等人力降,鲁肃、周瑜则主战,孙权拿不定主意,犹豫彷徨。这时刘备派遣诸葛亮前来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三国演义》中对此描述的十分精彩:先是鲁肃一再叮嘱诸葛亮不要在孙权面前提及曹军兵多将广,可是诸葛亮在观察孙权之后,认为只有用激将法才能够说服孙权。到访第二天,孙权接见了诸葛亮,问他:“曹兵共有多少?”“骑兵、步兵加水军,有一百万。”诸葛亮答。孙权又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诸葛亮说:“这是真的。曹操在兖州的时候就有青州兵二十万,后来又击败了袁绍,收编了五六十万,在中原时又新招了三四十万,现在又得到荆州的军队二三十万,算下来,不下一百五十万。”

紧接着,诸葛亮又说:“我说曹军一百万,那还是怕吓到各位。”鲁肃在旁边大惊失色,不停给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当没看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的战将有多少?”诸葛亮回答:“足智多谋的人才,能征惯战者不止一两千人。”孙权问诸葛亮该降还是该战?诸葛亮说:“将军还是听从你那些谋士的话,早点向曹操称臣吧。”

孙权反问:“那刘备怎么不投降?”诸葛亮慷慨激越:“我们主公乃皇室出身,英才盖世,天下人都仰慕,如果事情不能成功,那是天意,又怎么能屈居别人之下呢?”孙权听了,很不高兴,拂袖而出。鲁肃埋怨诸葛亮说话难听,诸葛亮笑着说:“怎么这么不能容忍呢?我有破曹的计策,他不问我,我就故意不说。”鲁肃马上禀告给孙权,孙权才醒悟过来诸葛亮是在激他,于是虚心向诸葛亮请教,最终双方结盟,就发生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文学的特点就是绘声绘色,而真实的历史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用火攻大破曹操大军。

赤壁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此战之后,曹操退回北方,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范围。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后刘备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先后出兵攻占零陵、长沙、桂阳,向孙权借荆州南郡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则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南征收人心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三国的第一个国家出现了。之前,虽各地诸侯纷争不已,但仍采用东汉建安年号。曹操死后,儿子曹丕彻底抛弃了汉代年号,登基称帝,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第二年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称帝,改号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时天下三分,曹、刘皆已称帝,而坐拥江东诸郡的孙权却一直只称吴王,低人一等,直到229年终于决定称帝,名正言顺地与曹、刘两方形成鼎立之局。孙权在今天的武昌称帝,不久就迁到了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

刘备四月称帝,五月就决定东征孙吴。名义上是为关羽报仇,其实是想打通东面的战略通道。古代的成都与外界联系,向北有一条金牛古道(金牛区也由此得名),往东走,从锦江河边万里桥码头下水,一直到彭山、乐山,最后经过宜宾、泸州,然后穿过三峡到达江东,这是一条蜀国出川的水路战略通道。关羽去世后,对益州来说,东边的门就关上了,这对刘备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要出兵东吴。

可惜,打仗不是刘备的强项。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直到今湖北宜昌一带。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章武三年(223年)三月,身染重病的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五月棺木运回成都,八月下葬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开设具体办公衙门丞相府处理政务,不久又兼任益州牧。蜀汉朝廷军政事务不论大小,都是由诸葛亮来裁决,杜甫诗中“两朝开济老臣心”,就是对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治国理政一片赤诚之心的赞美。诸葛亮放手管理朝政时,蜀汉南中地区发生叛乱。叛乱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等地区,汉代称西南夷,因远离中央朝廷,历来就不太稳定。此次南中地区所发生的叛乱,已威胁到了朝廷的稳定。这不光是对诸葛亮治理国家能力的考验,也是关乎政权能否维持稳定下去的大问题。诸葛亮不愧是治理国家的一代杰出良相,在稳定外面局势的同时,他一方面提拔一批才能突出的官员增强其执政力量。另一方面采取更积极恢复经济的政策,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朝廷内部稳定、官员努力向上,经济回升,蜀汉各方面恢复了元气,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春开始南征。

这时,诸葛亮急需一场胜仗来重新确立自己的形象,南征,既是一次军事行动,也是一次民族融合。南征之前,诸葛亮曾问计马谡。马谡给的建议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也是诸葛亮南征的基本策略。

诸葛亮的南征并非是一帆风顺,虽然时间很短,但非常艰苦。蜀汉建兴三年(225年)3月,诸葛亮大军开始行动。首先沿水路自成都快速到达僰道(今四川宜宾),而后以僰道为前进基地,开始分兵行动。东路马忠军自僰道向东南的牂柯郡进兵;中路的李恢军自驻地平夷沿小路南下益州郡,偷袭孟获的后方;诸葛亮的西路主力自僰道折向西面,进军到安上(今四川屏山)一带。这时,高定的主力主要集结在旄牛、定筰、卑水(今四川美姑)一线,诸葛亮为了吸引叛军主力决战,在到达卑水地区后,暂停前进,以等待叛军向卑水地区集中,以便一举消灭之。这时,叛军内部发生了内讧,高定部将杀死了雍闓。诸葛亮果断向高定军发起了进攻,击败了高定。这时孟获已经向益州郡老家撤退,诸葛亮大军立即展开追击。李恢在攻入南中益州郡一带孟获根据地后,遭到了强大部族武装的包围。李恢在孤军深入、又没有诸葛亮大军消息的情况下,利用欺骗手段、麻痹部族武装,而后趁其不备,发起反击,一举将优势的敌军击败,并荡平了益州南部地区,占领了孟获的根据地,切断了孟获军的退路。

公元225年5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气候、地形、运输等困难后,在味县(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区追击叛军孟获,经过激战,击败了孟获的部队,生擒孟获。

诸葛亮南征的军事智慧达到了极高,深入不毛,恩威并施,不滥用武力,更多的是用民族政策感召。七擒七纵的故事,在当地流传非常广。凉山州博物馆发掘出土了不少农具上,刻有“蜀郡”、“蜀郡成都”等字样,这说明诸葛亮的南征不光打击反叛者,同时还为当地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在今天的云南、贵州民族聚居区,傣族人说傣家楼就是按照诸葛老爹留下的模型做的,还有很多堤坝、水堰都叫诸葛堰,还有很多三国时期的遗存叫诸葛城或孔明寨。

折戟五丈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挥师北上进攻曹魏,为了“兴复汉室”时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诸葛亮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北伐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从228年至234年,诸葛亮先后兵汉中出兵,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加上一次主动防御,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建兴七年(229年)冬至第二年秋,曹魏分三路进攻汉中,曹真从斜谷向南进军,张郃由子午道进攻,司马懿从西城向西推进。诸葛亮早就加强了汉中的防御,在城固赤坂(陕西洋县)严阵以待。同时又李严率两万兵士从蜀中赶赴汉中增援。因连日大雨冲毁了蜀道上的栈道,魏军无法推进,只能撤回作罢。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汉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汉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综合分析大致有两种原因;其一,为报先帝,以完遗愿;其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实现天下统一。

五次北伐中,传播最广的是第一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曹睿乃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诸葛亮则亲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起进攻。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提兵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正当诸葛亮率领汉军一路凯歌高唱,将要兵过渭水,军临长安之际,却失守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开始了第五次北伐,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汉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渡过渭水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

魏将郭淮认为汉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果然,汉军到来,但被郭淮击退。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分兵屯田生产粮食。

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多,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八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诸葛亮病重的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经殒没,率军追击,姜维击鼓整军,做出击状,司马懿不敢进攻,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叹曰:亮真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他的北伐由此划上一个句号,很多人说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四川大学教授方北辰有一个最新的见解,认为诸葛亮是以为有可为,而努力为之。我非常赞同,因为诸葛亮以为经过他的努力,加上他个人的能力,一定能够完成兴复汉室这样的宏伟大业,但没想到身体操劳过度,加上对手过于强大,伟愿付诸东流,留下一段北伐的悲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科》开律令

诸葛亮是一个政治智慧、生存智慧都很强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管理智慧超群的人。首先,诸葛亮讲究依法治国,赏罚必信,理民之要,恢复经济,为官清廉,严于律己。当时刘备占领了益州,把丞相这样一个重任的位置交给诸葛亮,但当时朝廷的内部情况很复杂,既有投降过来的人,也有外地投奔过来的人,还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旧部,怎么把这些人拧成一股绳?怎样让新的国家展示强大的力量?诸葛亮认为首要的是法治,但有人不高兴了,代表人物是法正。法正原是刘璋的旧部,归顺刘备后因为帮助刘备打汉中指挥得当,受到极大信任和重用。诸葛亮要以法治国,法正就挑刺,他说你制订那么严苛的法律,与我们祖先的祖制不合,汉高祖当时只有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你为什么要制订那么严厉的法律呢?

为此,诸葛亮专门作《答法正书》给法正: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闇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意思是,刘璋昏庸无能,从他的父亲统治益州以来,父子两代人都搞些小恩小惠,政令废弛不能推行,官吏们相互之间唯唯诺诺,使好的政风树立不起来,威严的刑法不能严格执行。益州的豪族富户,把持权力,横行无忌,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逐渐被破坏。用职位去收买他们,到无高位可给时他们就会轻视你;用恩惠去笼络他们,到无恩惠可给时他们就会怠慢你。造成这样弊病的原因,其实就在这里。我现在用严峻的刑法震慑他们,法令贯彻后,他们才知道什么是恩德;严格限制封赏官爵,一旦加官晋爵,他们才懂得什么是荣耀。恩荣并用,互为补充,上级和下级之间就有了秩序。

法正看了以后无话可说,打心眼里佩服诸葛亮。至此,出现了三国史上的第一部法律——《蜀科》。《三国志·蜀书·伊籍传》记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张。其内容已不可考,但蜀国执法虽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诸葛亮依法治国,公正、公平的对人对事,对于官员的勉励和告诫都非常明确,达到了疆域之内人们都敬畏而又爱戴他,刑法和政治虽然严厉而又没人有怨言的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但若有人违法违纪,都将受到惩处。比如大臣廖立。先来看看廖立是个什么人?刘备夺取荆州后,廖立先被任命为从事,二十多岁就出任长沙太守。长沙被吕蒙夺取后,廖立逃回成都,刘备不仅未追究失地责任,还升他为侍中。侍中地位虽然不高,但与皇帝十分亲近,由此可见刘备对他的器重。孙权曾派使者询问荆州人才中谁最出类拔萃,诸葛亮推荐了庞统、廖立。能和庞统相提并论,可见廖立的才能的确不一般。

蜀汉朝廷建立后,年轻的廖立觉得官位不够高,就怂恿诸葛亮说官员提拔的时候给我加一级,诸葛亮说不行,官员的提拔是要有考核的,你凭什么要提升一级呢?于是廖立就诋毁同僚,甚至诽谤先帝刘备。诸葛亮认为这样的官员如果留在朝廷里,势必带来混乱,立即上表弹劾廖立。廖立被削职为民,流放到的汶山郡。后来廖立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捶胸痛哭,希求诸葛亮重新启用的梦想就此破灭。

第二弹劾李严。李严是跟诸葛亮一起接受先祖遗诏的人,但后来野心膨胀。建兴八年(230),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

建兴九年(231)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平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最后被放逐到了今天的梓潼。当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非常难过,他原一心盼望自己悔过自新能得到诸葛亮宽容,现在斯人已去,他知道今后再也无人能谅解和启用他了,于是满怀愧疚,发病而死。

遗爱在人间

诸葛亮治国,重要的举措是选贤任能,广采众意,待人以诚,开诚布公,不独断专权,这是治国避免专制的重要原则。他推举人才的原则是德才兼重,与曹操“唯才是举”有着很大区别。《出师表》中所提到的蒋琬、费祎、董允,都是诸葛亮经过考验选拔为执掌朝政匡扶刘禅的重要大臣。从诸葛亮去世后的朝廷官员来看,他们的确都是胜任职责的忠臣贤良。蒋琬治国保境安民,不与强敌正面冲突,维护疆域内百姓的安定生活,在人们口中威信很高;费祎年轻时受诸葛亮重托出使东吴,孙权对他的才干德行都十分欣赏,认为他必将成为蜀汉的辅佐重臣;董允担任皇宫中的官职,忠心国事,秉公办理各项事务,对刘禅的过失尽心匡正补救。还经常斥责后主宠爱的宦官黄皓,使他不敢为所欲为。这些人的品行得到当时人们推崇,把他们与诸葛亮并列称为四位贤相,也称“四英”。

诸葛亮的去世是蜀汉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是他人死之后,留给后代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一处处纪念胜地。在山东沂南诸葛亮的故里有纪念馆,有趣的是,南阳和襄阳两地老是为了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那儿而争论不休,因此今天在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都建有武侯祠。我们说,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但这个南阳是指的南阳郡,东汉时管辖的地域很广。而诸葛亮真正躬耕的地襄阳,是南阳郡下面的邓县管辖的。清代时,有一个襄阳籍的顾县令到南阳做官,南阳的百姓问他,诸葛亮到底在那儿躬耕呢?说南阳对不起自己的家乡,说襄阳以后在南阳办事有点麻烦,怎么办?于是就写了一副对联:“心存汉室,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南阳襄阳。”由此化解了两地矛盾。

在诸葛亮去世之地五丈原,有诸葛亮的庙宇。诸葛亮的墓,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诸葛亮一生节俭清廉,这个墓简朴肃穆。诸葛亮遗言中说,“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与两汉以来“视死如生”的厚葬习俗迥然不同,奢、俭两异,其为官做人品质高下不言而喻。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后,成都并没有建祠祭祀。当时朝廷认为:“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但诸葛亮在百姓心中一直就是贤相和忠臣,于是便“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朝廷的一些官员向后主禀报,为断绝“私祀”,将其纳入正规的礼制,应该给他修一座祠堂。于是刘禅就下诏在勉县修建了第一座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而此时已是诸葛亮死后近30年了。史料记载成都有武侯祠的历史是西晋王朝,不过成都的武侯祠最初不在南郊而在少城。南郊惠陵旁的武侯祠,其修建时期应当在南北朝时期。

自三国以来,鉴于诸葛亮在民众中的声望,成都出现过多座武侯祠。唐宋时代,诸葛亮的祠宇,大致位于刘备惠陵东偏南。当时的刘备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者约呈倒“品”字形相毗邻。

诸葛亮在成都居家廿一年,有故宅留世,后人因其宅曾建祠。《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载:“武侯宅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有祠在观内。”

明清时期,在草堂寺旁有一座武侯祠。此祠屡见于明代文人的著述中,何宇度的《益部谈资》说:“武侯祠在城西浣花溪上,与子美草堂相接,庙貌虽未颓坏,森森之柏不复存。”而《成都县志》载另一处武侯祠:“县北二里簸箕街,名丞相祠,汉末建,国朝有培修。”

第一个给成都武侯祠打广告的人是谁呢?伟大的诗圣杜甫,759年,杜甫从北方漂泊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溪旁修好一个简陋的茅屋以后,急匆匆沿锦江从万里桥上岸,到武侯祠拜见偶像,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第一次点明了成都武侯祠的地理位置。

万里桥,就是老南门大桥。当年的万里桥是一个水陆码头,诸葛亮为了恢复和东吴的关系,不断的派出使者东进,就在万里桥边曾经给东边要去执行使命的费祎饯行,临行时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所以这座桥是有文化有灵魂的。

诸葛亮的遗存还有九里堤,《成都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宋太守刘熙古再加以重修。”但考古的同行说,这个堤坝和诸葛亮其实没有关系,因为堤坝修的时代比诸葛亮晚了几百年,唐代的时候,为了防止内江水冲毁城墙,在城西外修筑了一个4.5公里长的堤坝,到宋代,因为堤坝被冲毁了,宋代的太守刘熙古又重新修筑起来,老百姓为了记住这个官员,还修了一个刘公祠,但不知为何到了清代,刘公祠就变成了诸葛庙。看来,这真是诸葛治蜀遗爱在人间啊。至于成都范围内的都江堰、双流“葛陌”、新都区八阵图遗址、临邛火井等,都与诸葛亮治蜀期间政绩关系密切,全都属于传承诸葛亮文化的珍贵遗产。

成都有一个美丽的称呼叫“锦官城”、或称“锦城”,很多成都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与诸葛亮治蜀有关。当年诸葛亮将蜀地织锦的能工巧匠集中在城南,修建了锦官城,还设立专门管理的官员——“锦官”。此后逐步演变为成都美好的名称。锦官城大致位于今成都市611所到彩虹桥之间的区域内。

这座“锦官城”堪称蜀汉王朝的高新产业化示范园区,蜀锦在当时是国家垄断性产品,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到东吴和曹魏。诸葛亮又把出口换回的巨额财富,用于支持蜀汉的军队和国家的开支,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国家级政权的主要经济收入和支柱产业。在文化上,为成都留下了一张光彩夺目的城市名片。

评论 2

  • 小黄人517652 2019-05-08

    [发怒]

  • 三虎 2019-05-08

    的确有不解之缘!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