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大山深处 “五旬大叔”情洒扶贫路

封面新闻 2019-04-30 21:04 33272

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

村里来了位“陈主任”。2018年7月,田家岭社犬吠不停,村子悄然沸腾。

村支书李开恩带着一位浓浓外地口音的陌生男子走进村里,向大家介绍,“这位是华西都市报发行部主任陈建勋,川报集团派到我们青川黄坪乡解放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大家以后就叫陈主任。”

村民们打量着这位省城来的“领导”,身材魁梧,说起话来浑厚有力,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幅茶色眼镜,倍感神秘陌生,大伙都客气地与他打着招呼。

大家没想到,这位远道而来的“陈主任”,不仅“声音”大,而且“本事”也大,解决“疑难杂症”,通通不在话下。

走村入户

访民情听民声

2018年7月13日,是陈建勋到青川县驻村帮扶报到的日子。第二天,他便同村支书李开恩及田家岭社新老两位社长一起入户走访。看着眼前这位衣着讲究,操着浓浓口音的外地人,村里的老社长着实想考验一盘这位从省城来的帮扶干部的“脚力”。于是带着他,从村口出发,爬坡上坎,翻山越岭。

一天下来,新老社长累得气喘吁吁,而这位省城来的人,却毫不言累,村支书对此刮目相看,不停地赞道“以为你会累趴下,真没想到,体力这么好,好样的!”说罢,山间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陈建勋发现田家岭社绝大部分人都姓“党”,于是他到老社长家虚心请教,请他讲解村里的辈分关系。

“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仅用了两三天时间,他便记住了“党”姓辈分。这为他在后期的帮扶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往往一听村民的名字,就知道属于什么辈分,遇到问题,便知道可请哪个辈分的人来帮助化解。

短短几个月,陈建勋由一个“外地人”变成一名“青川通”。他笑称,村里的狗都认识他了,一见到他,就会不停地摆着尾巴,“噌噌”地往身上爬。

陈建勋走访贫困户

心系群众

知民忧解民困

位于黄坪乡西南部的解放村,辖8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437户129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95人。

在驻村帮扶的过程中,陈建勋切实做好“五清”工作。具体是哪“五清”?

陈建勋娓娓道来。一是家庭人口数得清;二是致贫原因弄得清;三是各项收入算得清;四是内心担忧摸得清;五是脱贫方向定得清。

田家岭社党顺明家的长子党关洪,以前因多种原因未计入贫困户家庭人数中,党顺明十分气恼。得知此事后,陈建勋前往成都,看望在那里务工的党顺明,并向其了解详细情况。随后赶回黄坪乡,经多方协调,最终在2018年9月将党关洪动态统计进入家庭人数中。

不仅如此,陈建勋还一并帮助党顺明办理了退伍军人的信息采集和内风湿慢性病卡。

这三件事,在党顺明看来,都是“天大”的事儿,不曾想到,在这位外地来的“陈主任”帮助下,很快就得到解决。

扎根异乡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脱贫攻坚,为解放村注入了新希望。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养成了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走进解放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庭院化、村落民居干净整洁,人们生活幸福安康。

此前,为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陈建勋采用了“家人之间互为面子”这一招,特别针对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等没有能力整理环境卫生的老人,多次动员其子女定期回家,帮助父母整理环境卫生,并积极引导村民发扬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请环境卫生习惯较好的村民帮助其邻居一起整治,使田家岭全社的环境卫生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晃9个月过去了,年满50岁的陈建勋早已把青川当成了自己的家。而在几百公里外的家,他却很少回去。年过七旬的父母,一两月才能见一面。

“既然来了,就要全力以赴,不能给集团丢脸。”一路走来,陈建勋用行动温暖群众,与群众心连心,解决他们当务之急,让川报集团的关怀深入人心,让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