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李薛巧淇:印象昆明

封面新闻 2019-04-29 17:29 40544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六年级7班 李薛巧淇

提起昆明,人们首先要想起翠湖。而我,却想起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昆明情结。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简单的7个字,不经意流露出汪老先生对昆明的喜爱。就是这种魂牵梦萦的昆明情结,让他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青年时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昆明的果品》《七载云烟》……这些文章,无一不留下汪老先生对昆明的深深留恋。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待就是7年。在这里,他结识了沈从文、闻一多、吴雨僧等。入乡他也随了俗,虽客居他乡,汪曾祺也很快适应了云南异样却有着独特风情的生活。

在读书的间隙,他偶尔也会下下馆子、喝喝小酒、品品好茶,与好友谈天说地。他以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酝酿着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有独钟,抒写着他在这座城市里挥洒下的青春。他的心底埋下了一颗名为昆明的种子。

在昆明,从府甬道走到翠湖,从翠湖到正义路,从正义路到文林街,无一处不留下汪老先生的足迹,无一处不吸引汪老先生双眸的停驻。深受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汪老先生的作品温文儒雅。“人如其文”,想来真是这样的。

他的作品时常透露出一种天真、活泼、自然的情感。如取材昆明的小说《职业》,将民情与风俗紧密结合。“椒盐饼子西洋糕”被昆明孩子模仿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童真,赋予了昆明音律的美感。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年近古稀,汪老先生写下了这段朴实、细腻的文字。

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只要把你的心与它贴近,就能品出另一番味道。寥寥几笔,汪老先生就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座美好的城。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烘托出昆明雨季的频繁却不连续,丰满又颇具柔情。

“菌子”,这是一个专属于云南的词语。在云南人的字典中,是不会出现蘑菇这个字眼儿的。正因如此,更体现出汪老先生那颗细致的心深深地爱着这座城。他于这座城,用情至深。

离开昆明后,先生依然牵挂着他的翠湖。牵挂着翠湖的水,翠湖的风吹草动,他也在遥远的他乡注视着。对这时的汪老先生来说,昆明就像他的第二个故乡。

他的文中多次写到对昆明的思念,《采薇》一文中专门做了一首打油诗:“重升肆里陶杯绿,饵块摊来炭火红。正义路边养正气,小西门外试撩青。人间至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尚有灰,堪漫吃,更循柏叶捉昆虫。”可见他对昆明特色美食的感情有多深。

《七载云烟》准确地回忆了昆明生活,《天地一瞬》《采薇》《一束光阴付苦茶》等文章,把他的西南联大生活一点一滴尽收入其间。从昆明的地、景,到昆明的校、人,再到昆明的店、文,最后到食与饮,老先生对昆明的回忆好像永远写不完。

一到云南,就是7年。这7年,人人事事,他老先生早已见惯。也许,他比生活在昆明的人还懂昆明;但这7年于他来说依然很短,以至于他年近古稀还不停往返于昆明。或许他压根就没把昆明看够、玩够、吃够。

在他眼中,在他笔下,我们总能看到不一样的美。40年后,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空中洒下飘飘的小雨,纷纷扬扬,跌在不同的地方。我想,终有一天,我也会站在昆明的土地上,爱屋及乌地爱上这座小城吧。(指导老师 黄超静)

【“少年派”栏目征稿启事】

1.作者范围: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2.作文体裁不限,字数400-1200字。必须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严禁抄袭),而且该作品是第一次投稿(此前没在其他公开出版的报刊发表),请勿一稿多投。3.投稿时,请将作文直接写在邮件正文中,勿用附件。4.请务必留下详细的学校、班级和个人姓名信息,提供能保证收得到邮局汇款单的详细地址、学生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缺一不可。作者可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5.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6.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邮件标题前标注“少年派”。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