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川剧作曲家王文训②学贯中西 用现代技法写传统戏曲丨口述历史•蜀地音乐

封面新闻 2019-04-30 07:30 20799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一台好戏可以使观众受益匪浅。在戏曲的诸要素中,音乐占有重要比重,因声腔是戏曲与观众最直接的媒介。川剧兼具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各具特色,三百多个曲牌丰富多彩,让川剧拥有百变的独特魅力。王文训很小的时候,就被川剧音乐吸引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剧和曲艺是四川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演出活动。在王文训家附近,就有崇庆县(今崇州市)大东街川剧团。幼时,他常常牵着大人衣角,“溜”进剧场看川剧。“有时候没票混不进去,我就在戏园门口等,等到戏演到一半儿,就会敞开大门,再进去看。”

王文训与剧作家徐棻(中)导演张曼君(右)合影

小小的王文训,被台上的剧情吸引,他喜欢演员的唱、做、念、打,也喜欢川剧锣鼓、唱腔音乐与演员表演时的那种默契。台下的王文训,从没想过自己会跟川剧音乐打一辈子交道。哪怕第一次高考,他率先想到的也是民乐。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已经在崇庆县川剧团任演奏、作曲、指挥三年的王文训,一边工作一边备战高考。“由于我是上手琴师,每场演出都得参加。”没有空闲时间学习,王文训“就怀里抱着琴,手中拿着书”,在演奏间隙备考,“马口到时就扔掉书拉琴。”

苦熬数月,王文训的付出得到回报,他获得了板胡专业西南第一的好成绩。“因为种种原因,川音民乐系当年未能收我这个第一名。”那年王文训刚好22岁,按照招生要求,他没有资格再考下一届的民乐系了。

王文训与戏剧评论家汪人元

天无绝人之路,爱好民乐的王文训对作曲也非常感兴趣。早在县宣传队时,他就写过不少20分钟的小歌剧。和二胡一样,对作曲王文训最开始也是自学,“把作曲理论书、和声学的书拿来看,反复推敲。”1976年,他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自己的作曲处女作——大幕戏《丁佑君》。

有了作曲基础,王文训顺利考入78级川音作曲系。与同班同学相比,他在作曲上,上手非常快。“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学板胡拉的曲目都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作曲全是国外大师的作品,两头我都装在肚子里。我学了西洋作曲这套理论,我用在戏曲作曲领域。”王文训写的和声织体常常被老师表扬,“我的恩师对学生非常严格,但我的和声织体老师觉得写得很好听,说‘我是写不出你这样的旋律的’。”

王文训与恩师邹承瑞合影

自小接触民族音乐,王文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在他看来为中国戏曲作曲,首先一定把戏曲的根抓住,然后再用现代的技法把传统的文化融到现代。“分析欧洲的东西可以,但你一定要把握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们不比欧洲的差。我们是吃理论亏,其实民族声乐有它的一套理论,也有很多文章,却没有构成体系。”

【下期预告】

为了做好川剧音乐,王文训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