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敖昌群③27岁考入川音作曲班 如饥似渴汲取音乐知识丨口述历史•蜀地音乐

封面新闻 2019-04-24 08:00 38883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吴枫

说到音乐界各个领域的专业成就,1977级、1978级音乐学子在创作、表演、教育、科研等方面贡献着重要力量。他们的学术地位及社会影响广泛而特殊,是时代的佼佼者。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77级的敖昌群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创作的男高音独唱《我爱你,中华》,已成为与女高音独唱《我爱你,中国》同等齐名的经典。

敖昌群在钟书阁讲座照片(2017)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敖昌群正在甘孜州歌舞团工作。 “我应该是第一批知道高考消息的,但没想到这个高考跟我还是有关系的。” 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远在成都的妻子张莉娟的电话。“她问我,你就没想过要参加高考吗?”妻子的提醒让敖昌群大梦初醒,他立马研究恢复高考的有关规定和政策,“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婚否限制,只要考上了就可以被录取。”

原来,自己真的可以参加高考!

于是,敖昌群在完成团里布置的所有工作之后,开启了“临阵磨刀”的复习学习模式。“高考准备的时间很紧,可以说是熬更守夜。先在四川音乐学院考专业,又回到康定参加文化课考试,高考成绩下来,还不错,被作曲系录取了。”回忆这段经历,敖昌群言语简洁,唯有偶尔停顿时,才能感觉到他对那段时光的刻骨铭心。“从中学毕业分配到甘孜州是一个转折,8年之后通过高考考回川音,又是人生中的另一次转折。”

敖昌群在四川省文联百家“推优工程发布会”签名墙前(2017年,成都)

其实,那时候敖昌群手风琴演奏和钢琴演奏都很不错,但他最终却因“创作可以把你的情感通过你的作品更好的表达出来”而选择作曲系。“我们班有十位同学,从上万的学生当中挑选出来的,后来产生了两位院长,若干名系主任,还有不少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人不多,但发展得都不错。”

回忆起大学的生活,敖昌群用“如饥似渴的学习”来形容。“毕业前,我们班同学集体向学校打报告,要求延长学制。没学够啊!不管是从创作理论角度还是创作技术角度,都觉得没有学够。尤其是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掌握的东西离工作岗位的要求很远。哪怕在学习之后,高度也没达到,就向学校提出再学几年。但这个要求显然没有实现,1982年毕业,留在学校了。”

敖昌群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但大学阶段的系统、规范的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学习阶段。优秀的老师集中在一起,通过严谨、严格的教学,让青年学子规范而系统的汲取知识,扎实的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这跟你走出校门之后再学习是大不一样的。” “‘大学’不在大的建筑,而在于‘大师’,学校里有那么一批优秀的老师,必然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敖昌群回忆,自己的主科老师黄万品教授,对作曲写作的要求非常严格,“一个主题往往要改8-10周。第一周,三小节拿去,老师提出修改要求;第二周拿去,老师继续提出修改要求,可能经过8周、甚至10周,一个主题或乐段才符合老师的要求。这样的教学,让我们对创作的严谨性、创作的高标准,都有了新的认识。”

敖昌群感谢改革开放,他说自己是这代人中的幸运者,“高考恢复,我们中学的同班同学很多人没有这个机会参加。而我当时也已经参加了工作,结了婚,幸好当年的高考报名条件中对婚否、在职等没有限制,我才有机会报考音乐学院。1978年作曲系停止招收新生一年,1979年作曲系恢复招生,作曲专业招生条件就调整为必须未婚。如果张莉娟没给我打电话,我可能就会错失这个机会。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转瞬即逝,抓住了就改变了命运。”

【下期预告】

在大学,敖昌群念念不忘8年的甘孜州生活,那里的风土民情已深深烙在他身上,并融入血脉。他的毕业作品《康巴音诗》,就是根据藏族民间音乐素材,运用交响手法创作而成的。两年后,敖昌群又一气呵成,写出了歌唱祖国的经典优秀曲目《我爱你,中华》。

相关报道:

著名作曲家敖昌群①来自音乐世家 与刘晓庆是同班学习

著名作曲家敖昌群②19岁深入甘孜 从配器开启创作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