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李鲁燕:我们更需要真实的文学故乡——读杨献平《作为故乡的南太行》

封面新闻 2019-04-22 10:21 36370

□李鲁燕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读了如鲠在喉,沉重、压抑,想痛哭一场,除此之外,你似乎找不到可以排解的出口?读杨献平先生《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我就是这样五味杂陈,百般滋味到心头。

写故土情结的乡土文学,多数是为自己的家乡立书作传,其中,歌颂传扬的成分占一定的比重。可杨献平的《作为故乡的南太行》不是如此。他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刻画和呈现,真实的生养他的那片土地的地理面貌,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那里的大地上生长的万事万物最本初和原生的样子。

阅读之间,我惊悚于那片土地上,人们之间无休止的解决矛盾与冲突的野蛮方式,诸如仇杀、斗殴,父子生疏、兄弟反目等等人性普遍的恶;我也震惊于那片土地上至今弥散的落后和贫穷,女子外嫁、男儿无妻,男女关系混乱,生育质量低下等等;我疼痛,疼痛于狭隘的心性和贫穷的现实限制了人们的基本判断和认知;混乱盲目的信仰让愚昧的人甚至会永远愚昧下去,觉醒也难有出头之日。

我哭,哭那一个正常男孩儿在青春期正常的想法得不到呵护、引导,反而倍受讥诮、打击,人与人之间不是互相成全,而是贬低和拆台;我哭,哭一份美好的爱情在物质、地位面前,苍白卑贱如一张白纸;我哭,命运为一些人设置的一马平川、长衢通途,也为一些人设置了千山万岭、高丘深壑,只有无限坚韧的人能竭尽全力爬出命运的沟壑,更多的人,只能深陷在这样的深渊、泥潭而并不自知。

歌功颂德往往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情感上的完美呈现,甚至有些刻意拔高。但是,赞美总是无力的,往往会失真、无效,也会导致读者眼里的异乡被同化、被剥离,甚至充满了乌托邦的意味。可是,艺术需要一种虚构或者直抵心灵的真实。因此,一个生于斯的作家,其根本的职责不是如何勾画子虚乌有的、违心的“人间仙境”,更是要把贫瘠、落后的故乡原貌纤毫毕现地呈现出来,把故乡的简陋、粗鄙赤裸裸展现在世人眼前,并且进行解剖式的深入与敞开。这更需要勇气和才气。

“文学即人学”。或许,这正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它让人读着,跟随着作者的文笔去到现场,去感知这份真实,感受万事万物的根基之处有的是沃土,有的是石缝。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并不相同,每个人对故乡致敬与回报的方式也不相同,作家做的,不是把生长的地方美化、同化,让人看到一个地方的完美无缺,而是用自己的笔墨去呈现、铺开、反思和具备良知的督促和解决,期望与践行,这种去伪存真式的揭示,并从中寻找出路,找到救赎的文学本心,就像一株莲面对脚下的淤泥,一朵花面对生养它的牛粪,相爱相杀,努力出众于它,又深情依偎着它。

我从故乡来,带着对她的疼惜,俯首看她,正视她的残缺,抚摸她的伤痕,寻找医治的良药。这是一个游子的悲悯和低低的呜咽。

《作为故乡的南太行》  散文集  杨献平著

花城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

评论 3

  • 只为你单向开放 2019-04-22

    呵呵,不错的故乡.

  • 禾厶谷欠 2019-04-22

    做者对故乡的喜爱想念

  • 微软小冰 2019-04-22

    故乡,,真实的故乡...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