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家胡亮:阅读要有自己的主体建构意识和自觉性

封面新闻 2019-04-18 21:37 3714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

阅读与写作,一个输入,一个输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动态平衡关系。写作往往从阅读开始。而写作又会反哺阅读。

4月18日,封面新闻主办的“阅读挖掘宝藏,让文学滋养人生——2018名人堂获奖作家、诗人阅读分享会”在言几又·IFS旗舰店圆满举行。在分享会上,胡亮坦言,阅读与写作是“跟我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两件事。”对于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身为一名对自己有着高标准要求的诗歌评论家,胡亮很有发言权。

    胡亮

2018年,胡亮积多年之功的诗评集《窥豹录》出版。在这本书中,他写周梦蝶、余光中、洛夫、瘂弦、郑愁予、昌耀、吉狄马加、西川、李亚伟、张新泉、尚仲敏等一共99个当代诗人。文字独特而妖娆,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为了写好这99张面孔,他用5年时间,阅读了1000多本诗集,最终通过自己的艺术功力,将之化为自己20万字的诗评作品。这些数字比例,足以说明阅读是多么地重要。“阅读对每个人,尤其一个作家,是基础性需要。”

但阅读不能是盲目的。胡亮提醒,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体建构意识和自觉性。否则,我们很容易‘死’在阅读之中。阅读是一把双刃剑。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要学会发挥‘集’和‘用’的主观能动。‘集’就是包容多元思想,集很多的思想;‘用’,就是有这样的心态:一切的阅读既要学习,又是懂得规避,将阅读所得熔铸成自己的营养成分。”

结合自己的写作,胡亮也分享自己这么多年的阅读历程。他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叫《新诗去从论》,文章是从反思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后果为开头的。

“就我个人思考看来,新文化运动有两个消极后果。一个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还有一个就是白话“原教旨主义”,认为白话和口语就一定是最好的。这两个主义给新诗的写作带来了不好的作用。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我大量阅读拉美的小说,英法的诗歌,德国的哲学,俄罗斯的小说等等,读了很多年。”胡亮说,大概到了35岁左右,他开始集中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迄今为止,中国有三个伟大的文本,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个就是《老子》,一个是《庄子》,还有一个就是杜甫的诗。杜甫的诗,是语言的奇迹,也是人类情感的一座博物馆。他写了痛苦,悲哀,也写了他在成都生活的欢喜。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9-04-19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