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对纸上之书和大地之书进行心证,书就读通了

封面新闻 2019-04-18 19:17 35694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实习生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

诗人蒋蓝在散文界陡崖式崛起,形成了一道炫目的应接不暇的奇景。他的文本、文体和身手,被一些作家同行命名为“超级写作”。超级写作,即是打通了自然、历史、社会、人类、宗教、哲学、艺术等各学科机栝,以跨界的黑豹身形,超然于既往文本文体之上的一种个人化文学发明与创新。他大剂量地阅读,不知疲倦地东奔西走于田野之上,细致入微地考辨,发挥他幽玄锋锐的笔法,在文本上进行他苦心孤诣经营的大地还原,历史还原。4月18日在言几又•IFS旗舰店举行的“从阅读挖掘宝藏,让文学滋养人生——2018名人堂获奖作家、诗人阅读分享会”主题活动上,蒋蓝向封面新闻的读者们分享了他的阅读与写作。

蒋蓝最近在搬家,累得筋疲力尽,因为书太多。对于管理那些书,他表示已经没有能力。因为毕竟从青年时代到现在,断断续续买书将近三十年。他说:“读书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毫无疑问的。很多人喜欢读书但不写作,有些人写作但很少读书。很多作家是读杂志,像刚才李亚伟提到的:读时髦的书、读杂志是很多作家的现象。但我自己很少读杂志,我家里的文学书比较少。我近十几年出现学术上的转向,对整个历史、地理、思想这方面产生兴趣后,参考的东西会越来越复杂,使用的资料会越来越浩如烟海。比如四川,涉及到蜀地的史料,我手上应该有一千多本。它不是仅仅拿一本成都旧志十六卷,或者一套四川通史,或者一套成都通史就能解决的,它可以给你拉很多纲,但文学需要很多纲之中的具体点位里面充满血肉的故事,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你必须要从很细的材料中去找,这对你的阅读产生了极大的挑战。这需要你超长的记忆力。”

蒋蓝平时有个习惯,“我一直在做笔记,做了十几年,一般读的书都要做笔记。”蒋蓝分享:“这个习惯很有用,它可以强化你的记忆力。第二,我们还应该读的是——山河之书。四川史地界的学者,我基本上都认识,加上我本职工作也在做高端访谈,采访了很多很多学者,你会发现特别强的学者,往往是另外一种人。不是读书读得多,他是把书和具体场境,就是书提到的那件事情它发生在一个具体的时空之中,比如说一个点位,他们是重新撸过一遍或者很多遍,然后把纸上书和现实之书进行一个很好结合的人。这种人,你们会发现在生活中会是很强的人,他们绝不是书呆子。我们以前传统的读书人,读到最后能够倒背如流,但是有什么有呢?这种背功可以用来讲课,学生们会引来惊讶,这个人挺能背,但这个背和这块土地和记录这段历史的鲜活的史实,好像关系就不大。读书有个实证的问题,把纸上的书和大地的书进行实证,这两本书读通了,通过你心证的书,你很难忘记,它全是活的。这样的作家通过这样的读法,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鲜活的,一定是言之有物的。”

在蒋蓝看来,录入就是读大量书的产出问题,他前几年写《踪迹史》,写成书49万字,用了一百多张图,670页。读的四川的史料,不吹牛,不重复的史料应该一千多万字。他在北京潘家园,购买的涉及到西南地区史料的复印本就有两百本。他说:“这种阅读,从功利主义的说法:写一本书要读一千万字,这个功夫还不够,应该建立在不是因为写作才去读书的基础上。”

对音频阅读、视频阅读, 蒋蓝认为这只是传播方式的问题,不是创造力的问题。“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以后还会推出我们不知道的传播方式,所有的方式必须建立在文字原创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叠加任何东西都等于零。以前纸上写,现在在电脑上写,可能以后会变成更多我们不知道的方式传播,读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接受这种文本。作为作家,我的创造毕竟是纸上第一手的原创,至于变成什么模式传播,我自己不太考虑。”

评论 4

  • 我就是你 2019-04-18

    点赞👍

  • 孤老序 2019-04-18

    读书的学问真大!

  • 爱老虎油 2019-04-18

    讲得很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