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96)|苏氏家族:失去插占机会,钱财有限难置业,只得租佃土地

封面新闻 2019-04-11 11:27 69314

尘封的乡档(95)|苏氏家族:到民国后期,苏家在东山上的产业绵延约10公里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苏氏家族入川较晚,失去了直接插占田地的机会,而且由于所带的钱财有限,无法直接大量购置房地产,所以最开始是从佃农起步的。这样的发展情况,与四川大量移民家族的境遇极其相似。

如1922年重修的《冯氏族谱》中记载:“第十四世祖其焕公,原居广东嘉应长乐县(今五华县)砖斗寨……雍正初年……由粤来川,在成都府华阳县东柳树湾(今属龙泉驿区)觅一宅场,田地一大段,命仲昌公、叔昌公合买,以为基业,奠立家室。”可见,冯氏家族也是从佃田开始创业的。

1946年由重庆中正书局出版的《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一书,讲述了农业社会中农民的“晋级”之路:“佃农为农业梯阶中之低级者,农民由雇农而佃农,由佃农而半自耕农,由半自耕农而自耕农,正可藉此种阶梯关系增长其经验,以为独立经营之预备。”

苏氏家族虽然没有从事雇农的过程,但仍是由佃农开始进入成长阶梯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丁氏家族入川始祖插占了上万亩地

《华阳苏氏族谱》中说,苏子盛一家落业在“七根槐,佃丁姓田地,遂兴家立业”,这里又涉及到一个丁氏家族。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档案编研负责人胡开全,2013年5月9日下午对龙泉驿区西河镇卫星村二组时年56岁的丁双喜进行了访谈,丁双喜就是这个丁氏家族的后裔。

根据丁双喜与家人、邻里所谈口述资料及《续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家族入川始祖的创业过程较为清晰。

丁氏始祖一行几人,在康熙中期由湖广入川,比苏子盛一家早了几十年。

丁氏先祖到达成都东山时,当地荒无人烟,于是充分享用了插占政策,尽最大力量插占了十分宽广的土地:东到简华桥、南到现在的龙泉驿区西河镇跃进村、西到大草坪(今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太平村)、北到傅家店,总面积上万亩。

如今的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镇(资料图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苏氏家族的苏邦贤用了30年时间,花去两万多两银子,才买了上千亩地。

在丁氏家族插占的土地中,有七根槐、以丁氏命名的丁家大堰和丁家岭,还有双灵观(原名丁家庙,后来因为公用,人们以里面供奉的两尊灵观菩萨命名)、灯草堰等地名。

其中,七根槐就是苏氏家族的落脚地。也就是说,苏氏家族落脚在丁氏家族的土地上。

龙泉驿区西河镇起源于丁氏家族

丁氏家族虽然拥有上万亩土地,但人丁不兴旺,历经几代仍然人丁稀少,无力耕种,大量田地弃荒。

由于丁家在土地外围种植树木和以斑竹为主的林盘来划定自己的土地范围,遂形成了当时著名的丁家老虎林——意思是说,林盘宽密得里面时有野兽出没。

随着移民优惠政策时效到期,官府要按田亩收税,丁氏家族的人口仍然不足以耕种那么多田地,所以不得不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出售、招佃或先租后卖。

最初是低价卖给杨家和干家,后来再佃耕。佃耕的人中,就有苏氏家族,还有一个刘氏家族。刘家佃耕不久,以2000两银子买下了佃耕的田地。

再后来,丁家与朱家【详见“尘封的乡档(46)”中说到的龙泉驿区西河镇朱氏家族】相约到西河场进行商业活动,丁家开药店,取名济生堂,朱家开么店子(四川方言,即路边小店)。

后来,此处逐渐形成场镇——以位于西江河以西而命名的西河场,当地有“先有济生堂,后有西河场”的说法。

胡开全说,清政府在移民方面采取了大量优惠政策,对先期到达并插占大面积田地的移民是很有利的,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会顺理成章地发家致富。

一个家族的经济能不能健康发展,取决于其家族人丁是否兴旺,决策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是否科学,肩负创业或中兴的人员是否健康长寿,是否对功名和财富有不懈追求的精神。

很不幸的是,丁氏家族就是这样的一个“中招”的例子。既然发展不好,就只有衰落下去,机会被苏氏家族这样的新移民给抓住了。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97)|苏氏家族:根据族谱推算,苏家入川时总共有30人左右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4

  • 2fm51981r~ 2019-04-11

    好!

  • 572fm41 2019-04-11

  • fm8584gh 2019-04-11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