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93)|买地者:道观、寺庙出售土地,民间社团组织出手购买

封面新闻 2019-04-02 10:29 49620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92)|买地者:客家移民组织同乡会新罗氏购置公产,壮大力量

通过对留存下来的清朝土地契约的分析,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交易是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团组织之间进行的,但也有极少部分是在社团组织之间进行交易的。

民国时,一个破败的道观(资料图片)

道观卖地给文昌宫观音会和娘娘会

光绪6年(1880)十月初八日,刘元升、钟元恺与徒弟杨明道、曾明心在土地契约中写道:

“今因要银使用,无处设办,是以师徒弟兄商议,愿将先年师父所置遗留老六甲,蒋家堰灌溉水田一块,乡弓约计二亩零……所有公田、社谷、进甲、流金、桥梁、堰石、田埂、沟边、茅头茨草,书押画字,一并搭在田内出售。”

经中人再三说合,这份产业出售给了文昌宫观音会,价格为九九色纹银100.02两。

同年同月,刘元升、钟元恺与徒弟杨明道、曾明心又以同样的原因,把另一块3亩多的水田,卖给文昌宫娘娘会,价格为九九色纹银150.98两。

通过对这两份土地契约的分析,可以得知,卖地的是某道观的4个道人,他们因需要钱财开支,又找不到其他凑钱的办法,只得把师父以前购置的两块水田出售。

很显然,这个道观是比较小的,只有4个道人:两个师兄弟和他们的徒弟。在生计所迫下,他们只得以道观的名义卖地。

接手这两块水田的,不是个人,而是在文昌宫名下的观音会和娘娘会两个社团组织。

我们在“尘封的乡档(84)”中,对这类社团组织有过简单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言。

寺庙卖地给养济院、旃坛寺老关帝会和新武圣会 

除道观卖地外,还有寺庙也卖地。

光绪8年(1882)四月初四日,辅国寺僧道德在契约中写道:

“情因累债无处设办,特请寺邻商议,请示遵批,将水田出售。自行请中觅寻买主说合,其田大小十四块,系螃蟹堰起水,幺堰子灌溉,基地一段,房屋一院二向,门扇窗格俱全,周围篱寨竹树俱全;粪池一口,河边大小杂树,一并在内……杜卖与养济院名下承买耕输管业。”

这些水田的总面积为15亩,总价为九九色纹银710两。

光绪15年(1889)六月十七日,东林寺僧人照清与徒侄通林在土地契约中写道:

“情因师尊上晓下云,将田土重当,无银尝退押债,历年收谷无几,养献不足,叔侄商议,愿将先祖遗留水三甲东林寺后,天开堰起水灌溉水田八块、旱地菜地一段约计十亩零……串架草房三间,门扇窗格俱全”出售。

估计是这份产业品质并不好,或许是当时社会整体经济形势不佳,照清“央中再三说合”,情愿一捆扫卖田内禾苗、水田、旱地、菜园、房屋基址、砖石瓦块,一并摘卖与旃坛寺老关帝会和新武圣会。

两个社团组织合伙购买,各立一户。这份产业一共售价为九九色价银399两。

这个契约透露的个中原因,显然比道观出售产业曲折得多。僧人照清在师父晓云圆寂后,面临着师父留下的一个“烂摊子”。

晓云不知什么原因,把田土拿出去典当了,结果典当到期,照清无力赎回。而且,受天灾原因,这几年田地里又没有什么收成,寺庙香火供奉也不足。多方面原因,导致照清万般无奈下,只得卖地。

照清卖的这份产业,与辅国寺僧人道德卖的不同:道德卖的是寺庙的产业,而照清卖的,是他在俗世中的产业,是他的“先祖”购置而遗留下来的。

也就是说,照清虽然遁入空门,看起来与俗世已经断绝关系,但为了给师父还债,他不得不重拾俗世的关系,把先祖留下来的祖业卖掉。

对照清来说,这样的烦杂俗事缠身,哪里能够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呢?

类似这类社团组织与社团组织之间的土地交易,还有其他几件契约,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问题来了:为什么道观、寺庙出售土地,不是个人而是其他社团组织来购买?个人为什么不买他们的地?

有兴趣者,可以就此深入研究一下。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94)|苏氏家族:现有档案资料保存相对完整,能还原其发展历程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1

  • fm714524 2019-04-02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