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敬泽谈融媒体建构:“有些事情已不可阻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封面新闻 2019-03-30 19:05 41434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李强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舆论引导的主战场、主阵地。应接不暇的技术、媒介变革,像潮水一样冲击着媒体行业。3月30日,在《传媒》杂志、封面新闻联合举办的以“坚定文化自信 传播时代声音”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上,邀请国内行业翘楚、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媒体精英,就互联网时代特点,展开了头脑风暴。身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也是著名作家,李敬泽对媒介变革、知识传播的性质,深有思考。

在演讲中,李敬泽提到,“其实不管我们懂还是不懂,习不习惯,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作品的流传、阅读、传播,实际上现在也都已经处在一个融媒体环境中了。”李敬泽坦言,就他个人来讲,“说老实话,我宁愿生活在书的环境中。但是没有办法,今后我可能不仅要和融媒体共同存在,而且将要生存于融媒体中。有些事情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没谁跟我们商量,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这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

在李敬泽的思考中,媒介的这种变化并不奇怪,“而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且我认为,这种变化将是持续不断的。并不是我们一不小心就碰上了。就中国古代而言,过去24史一直在史学家手里。而明代戏曲、小说,带来的大量民间历史的演绎扩散,这就是传播的力量。传播带来了大众化,大众化带来了大众在寻求和建构自己的知识。”

对于“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这个主题,李敬泽思考深入,“创新当然重要。但现在我觉得已经不是创新了,而是建构。媒介即内容,这个媒介的变化可不是一个小事儿。这个茶叶,不管是在这个杯子里面泡,还是在那个杯子里泡,都一样。但媒介的变化,却带来内容的变化,会带来文化的重新建构。”他进而认为,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我觉得今天的研讨特别有价值。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互联网时代在融媒体条件下,人文内容的建构与创新,让我们多一点思想准备。”

融媒体所带来的是大众化,也带来了一个矛盾:我们的文本品质能否保持的问题。就此,李敬泽谈到,封面传媒、华西都市报的融合实践是融媒体的一个好的例子,“我觉得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从长远来说,它不仅仅是个传播平台,还应该是一个建构与创造的平台。证明了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一个有品质的内容,甚至有深度的内容,在一个融媒体环境下,如何获得它的传播力量,如何把有品质、有深度的内容传播到大众中去。”李敬泽也谈到,他在成都做客名人大讲堂,主讲杜甫,“在我的被直播史上,好象就是我上次讲杜甫的时候数量最多,大概是120多万。一个人在这儿说话的时候,有120多万人看着、听着,这种感觉,有点复杂。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验。”

作为一线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的非虚构名作《会饮记》获得“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图书”称号。拿到获奖证书,李敬泽笑着说,“我特别喜欢这个奖状,感觉我好像回到了中学时代、小学时代。一个学期完了,老师发个奖状,高高兴兴回家贴在墙上。封面传媒这个表扬权,融媒体时代的表扬权,其实本身就包含着创新的因素。所以我也相信,通过我们这样一个平台的推动,也能够使我们的文化中、文学中一些珍贵的东西,甚至一些小众的因素,能够在这样一个大的平台得到推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评论 6

  • 北海之滨 2019-03-31

    👏👏👏

  • misworld 2019-03-31

    祝贺!

  • 看遍天下 2019-03-31

    既然来了就好好发展吧,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呵呵😄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