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未来的学习观应是去除功利的“全人教育”

封面新闻 2019-03-28 08:40 30046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未来社会,职场变化非常快。今天追逐的目标岗位,也许20年之后就不存在了,也许这个岗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学习未必能对未来的就业、谋生产生直接的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认为:教育应去除功利性,注重素养。

3月27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在谈到当前的教育与时代的关系时做出如上表述。在机器学习加速深入、人工智能替代越来越多人力岗位的背景下,未来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杨念鲁给出的答案是“全人教育”。什么是全人教育?杨念鲁认为,首先应该是去除功利的,不再以就业为导向的。“注重培养孩子的素养和修为。”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京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份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当天,杨念鲁在出席英孚教育青少年英语产品发布活动时表示,学生发展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这些也是一个人建立幸福生活的最基本素养。”

公开资料显示,杨念鲁曾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教育部财务司专项资金处处长、副巡视员,西藏自治区教工委委员、教育厅副厅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等职。

他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学习将无处不在,“学校、家庭、社区,线上、线下,我们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学习,每个地方都可以是学习的场景,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国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国内诸多民办教育机构,通过在英语教学领域的专长帮助中国学生成长。” 杨念鲁表示。“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与互补,利用先进技术、通过多样化的甚至是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语言,这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尝试。随着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我们应当研发更多的智能教学工具,以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