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珠峰脚下不同信仰的“和谐密码”

新华社 2019-03-24 19:09 32575

新华社拉萨3月24日电(记者 陈舒)刚走进龙世忠位于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怡园小区的新家时,他的妻子巴桑确巴就将盛满青稞粒和糌粑粉、插着五色麦穗的船形“切玛”——五谷丰登斗摆在面前。

“她们藏族有一个习惯,客人来家里做客第一件事就是要‘敬切玛’。抓几粒麦子,边向上抛撒边祝福,再抓一点糌粑送进嘴里。”龙世忠一边看着妻子,一边笑着解释,“这是祈求来年一切顺利,吉祥如意。”

图为龙世忠和妻子巴桑确巴在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陈舒摄

今年45岁的甘肃临夏人龙世忠,来日喀则已20多年,还取了个藏族名字叫扎巴。2005年,在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从事废品回收的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巴桑确巴。次年,他就计划和她结婚,并为她开始学习藏语。

在当时,藏汉通婚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巴桑确巴的家人一开始并不同意。

“家里人对他不了解,怕我们生活习惯不同,我过不好。”她说,“接触后,家人发现他人品好,很有责任感,就同意了。”

几斤糌粑、几壶菜籽油、几桶酥油,龙世忠带着这些聘礼娶到了这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同年,他们的女儿龙彦春(边巴拉姆)出生。

当问到两人信仰不同如何相处的问题时,龙世忠笑着说道:“她信仰藏传佛教,偶尔会念念经。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信教,但我尊重她的信仰和习惯。这对我们不是问题。”

和谐不仅仅是在龙世忠家。江洛康萨社区书记詹勇说,仅社区内,民族通婚家庭就有97户,占社区总户数的近五分之一。

江洛康萨社区是昔日马帮入藏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各民族商户聚集经商之地,民族、宗教文化交融重合的传统延续至今。在这个珠峰脚下的小城里,后藏地区最大的喇嘛庙扎什伦布寺,和清真寺相望不远。

今年50岁的回民马海麦提来日喀则已经25年了,这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依然保持着祖辈延续下来的清真饮食习惯,一家六口每天仍会在家做礼拜。

马海麦提在江洛康萨社区经营着一家30多平方米的纺织品商铺,年收入10万元左右。他有两个关系很好的藏族邻居,裁缝店老板边巴次仁和服装店老板普济。

图为马海麦提经营的纺织店铺。受访者供图。

“只要我有他们需要的布料,他们都会在我这买。我也给他们很大的优惠,一米布差不多能优惠到一块多钱。”他说,“我在这里过得很高兴,这里的人很友善。”

马海麦提的两个孙子在附近上学,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二年级。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喊两个邻居帮忙接送。

图为马海麦提在通过电话与客户交流。新华社记者陈舒摄

“他们都很热情,愿意帮助我们。”他说,虽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这和我们日常交往无关。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喝茶吃饭。

在江洛康萨社区,仅1.8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内,居住着藏、汉、回、蒙古等13个民族群众,200多家各具各类民族特色的商户在此经营。

“不管他是哪个民族的,有没有宗教信仰,只要他们人好,真诚,我们都愿意和他们交往。”马海麦提说。

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去年4月发布的《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进一步指出,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詹勇说:“在江洛康萨,人们理解和尊重这种做法。人和人、文化和文化、不同信仰互相尊重。”

中午11时许,龙世忠夫妇俩在厨房里为即将放学的女儿准备午饭。

图为龙世忠夫妇俩在准备午饭。新华社记者陈舒摄

三杯酥油茶,一盘木耳炒肉,一大盆糌粑,一小碟馒头,还有夫妇俩都爱吃的土豆片,一顿藏汉风格兼具的午餐是这家人最日常的写照。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