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李明泉:民族精魂的铺排与抒写——评杜阳林小说《碧海剑心》

封面新闻 2019-03-24 13:46 32444

李明泉

杜阳林在小说《碧海剑心》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小说《碧海剑心》的构思,最早是受另一个故事的启发,从而引发出了这个故事。也许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也许是一个快要被人遗忘的王朝,也许是不经意间掠过耳畔的一个名字,也许是行进在繁华的都市丛林,有那么一刹那的恍惚,仿佛耳畔传来了刀剑铮铮,眼前是火光烈烈,时空倒转,如同折叠了数百年光阴,让人有机会一睹这惊世过往。

不用怀疑,很多作家的“大部头写作”,可能就来自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小小契机,心念微微一颤,心弦被叩,便如同一粒种子,扎根心田,从那日起开始悄默生长,直至枝繁叶茂。这一次,杜阳林亦是受到“另一个故事的启发”,便将视线投向了“后太平天国时代”,投向了一段民间传奇。

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野史,不乏传奇。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逝世,他儿子洪福瑱的下落,成为历史学家在其后一百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有的说洪福瑱城破时被杀了,有的说他逃亡途中被俘而受凌迟处死了,有的说他流落海上、混迹于海盗群中……历史学家争得面红耳赤,倒是留下了悠悠“余白”,正好借老百姓之口,津津有味地传播民间故事,借作家之手,以生花妙笔写就悬疑小说。

虽是小说,杜阳林在创作时却遵循了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现实,在历虽是小说,杜阳林在创作时却遵循了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现实,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演绎。遥想那清朝末年,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硬生生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使得曾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由盛转衰。清军铁骑,不敌西方列强之船坚利炮,几次交手都以失败告终,输了战役,便灰头土脸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当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内有清王朝残酷压榨,外有西方侵略者疯狂掠夺,严苛压迫之下,百姓们纷纷揭竿起义,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便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历时14年,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于历史的响亮叩击,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余波,令人无法忽视。

小说开篇“火烧天王府”,书写的便是“1864”天京沦陷,太平天国的无数将士以身殉国,一个农民起义创造的王朝,走到了末端。这既是天王洪秀全的人生末端,又是他儿子洪福瑱的人生崭新开篇。从那时起,洪福瑱便走上了一条流亡之路,他逃到广东,后又流浪海上,用超凡智慧与人格魅力降服海盗,在西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诸岛结盟,以岛屿为基地,图谋大业,后来又与西方军队和清军英勇作战,夺回被抢掠的部分圆明园文物珍宝,不计生死,不吝热血,洗雪国耻,扬我华夏儿女不屈铁骨和浩然正气。

洪福瑱从“天京城破”之后的一系列故事,皆来自“小说家者言”,但全书读来,无不令人感到热血激昂,时而豪情天纵,时而扼腕叹息,时而击节叫好,时而心痛悲戚。为何会让读者感同身受,抵返那浓雾密云的十九世纪,固然是因为作者的想象力丰富,能将故事讲得情节曲折,波澜壮阔,细节动人,给予读者阅读上美的享受和体验,达以艺术上的共鸣,但我认为,也许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同频”,作者抓住了隐藏在小说文本中的“精神之魂”——不管过去多少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儿女从未忘却过“爱国”二字,这两个字,是刻在我们血液中的脉动,是融进我们骨头里的坚毅,是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愿意为之去拼搏,去战斗,去燃烧,去牺牲!这也是为何在小说后半段,作者以浓墨重彩的笔势,书写洪福瑱率领着诸岛的“新太平军”,与武器先进、枪炮发达的西方战舰对弈时,战况会如此惨烈悲壮,读来又会如此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因为,就算这是一场注定要以命相搏的战斗,中国人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绝不会怕死屈服,更不会摇尾投降!

什么是好小说?各家自然有各家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好小说一定是什么是好小说?各家自然有各家的看法,但在我看来,好小说一定是有“故事”的,一定是有“风骨”的,一定是有“灵魂”的,这与笔下辞藻多华丽无关,与写作样式多花俏无关,倘若没有“风骨”,再美的辞藻,也不过是拼凑出了一堆毫无灵魂的血肉,读来满眼新奇,掩卷只字不存。而杜阳林的《碧海剑心》,在真实的大历史背景下,虚构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义海豪情”故事,在面对列强压迫时,太平天国幼主也好,不通文墨的海盗也好,曾就读牛津大学的“海归”也好,他们同仇敌忾,抵御外辱,彰显了我们古老中国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一个民族,也必须具有其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我们都不可忘记这一点,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该深深铭记这样的民族信念,燃烧滚烫的无悔热血。也许,这正是杜阳林小说《碧海剑心》最可贵的地方,最有价值的所在。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协会主席)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