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八年三部大作 管苠棡为巴蜀山水立传

封面新闻 2019-03-18 19:53 38516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可欣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巴蜀从东边三峡至西边贡嘎山脉一千公里之内, 海拔落差达7000米,山高峡深、巍峨连绵,气候多变、变幻莫测。巴蜀山川是山水画创作资源的宝库。巴蜀山水对中国山水画家的滋养,远推有唐代吴道子受唐玄宗之命入蜀画嘉陵江三百风光,“一日之迹”,传为佳话。近则有黄宾虹“入蜀方知画意浓”,傅抱石为重庆的山雾所吸引,李可染在四川重新回到中国水墨画,陈子庄主要以成都盆地的丘陵山区为创作对象。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巴蜀山水画家来说,在艺术探索道路上,向前辈的学习与研究,必不可少。沉浸山水画几十年创作的著名山水画家、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管苠棡,有很明晰的山水理论体系学习意识,作为创作实践支撑。他遍读历代画史画论,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等,从中获得诸多营养。然而,他也发现,关于巴蜀自然人文与中国山水画的近当代研究成果,基本处于零碎分散,多为片断式分散论述,未成系统,更无巴蜀山水画传承发展的史实专著。

管苠棡

与此同时,管苠棡身为一名画者, 每每被巴蜀山水宏大壮阔、神奇幽邃所震撼,除了绘成画作之外,还常常有将其感受和心得,写作成文的冲动。1999年,管苠棡发表《走向雄秀和神奇一关于西南山水画审美取向初探》一文,深受业内认可。这也点燃他将巴蜀山水画进行扩散式梳理,进行系统论述,为巴蜀山水立传的决心。

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多次放下画笔,日耕夜读,以诚挚之心向古人学习、向自然学习、向深埋田野陆续面世而饱含古人智慧的文物学习。到了2013年,管苠棡拜访央美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对方提到:“巴蜀地区有十分丰富的绘画历史,在五代时期,黄筌在中国绘画史上就有重要的贡献。你们在研究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画家也要参与,这样让研究更切合实际、更贴切,研究的手段更丰富。”这深深激励了管苠棡。2019年春,管苠棡酝酿20年,集中写作花费八年之久的《巴蜀山水画叙论一巴蜀山水审美与山水画传承变革研究》最终面世,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阐述中国山水画文化起源于巴蜀

《巴蜀山水画叙论》一套三本,60多万字,一千多张照片。在书中,管苠棡以画家和求索者的身份,对中国山水画的几次重大发展变革史与巴蜀的关联,进行溯源式梳理、探讨和总结。他以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现存传世历代画家作品、当前研究成果、大量写生采风拍摄的实景图片等资料为线索,熔注进他三十多年来关于巴蜀山水画的写生创作体会。

在书中,管苠棡更是明确提出中国山水画文化起源于巴蜀的“一源”说。他认为,中国山水画的蒙发是从四川商周时期开始的。从考古学证据看,商代中期广汉三星堆青铜艺术,以及玉璋上出现的《祭山图》,都足以说明,此时的巴蜀先民的画山行为,已经进入文化上的精神信仰、审美上的艺术自觉,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文化的萌芽。此外,书中还对苏东坡的山水画美学思想进行了挖掘。作者认为,欣赏和理解巴山蜀水的关键,是八个字:“清雄奇富,变态无穷。”“巴蜀山水具备了山水画绘画美学的所有要素,它宏大壮阔、雄秀峻拔、神秘奇绝,同时有绮丽轻超、闲逸宁静和婉约的美学品质。”

巴蜀神秘山水,还未被美术界充分表现

画家毕竟与理论家不同。画家重形神意想,理论家重逻辑推断。管苠棡不是没有忐忑,但他勉励自己“当尽力为之,无愧于心。古人云:但愿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更重要的是,在管苠棡看来,画家论画,自古皆为本分。“中国的传统绘画理论,很多都是当时的画家写出来的。绘画实践与理论研究,是从现代美术教育才开始分野的。画家做理论思考,我认为,是画家必须要有的一种素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管苠棡对巴蜀地区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有了更加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在他看来,宏大、雄秀、神奇、幽邃、闲逸,这几个是我们巴蜀山水的审美特质。“这应该就是我们山水画家在创造笔墨语言的美学依托。”然而,在管苠棡看来,巴蜀神秘的自然、文化,还没有被美术界充分认识到,表现出来。“比如说雪山,在古代美术史上,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是处于空白状态。但实际上,雪山从审美到形态到表现方法,是山水画很好的题材。它们值得好好研究,把审美价值提炼出来,把人文品格提炼出来,将之融会到自己的创作中。”

评论 7

  • 北海之滨 2019-03-19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未来江山和你 2019-03-18

    我对懂艺术爱自然的老奶奶怦然心动了

  • 独行浪子会拥风 2019-03-18

    再也不暂停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