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马小寓:永世的草堂

封面新闻 2019-03-11 17:41 33462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17级14班 马小寓

初见杜甫草堂,不免感到惊异,多么普通的一间草屋啊,顶上盖着茅,细头作梁柱,黄泥糊薄墙,与在其他地方所见的茅屋相差无二,甚至更小更破。

这样的破屋,为啥那么多人凭吊呢?

君不见,这样一间风吹易倒的小屋,竟然超过了唐宋明清时帝王所建的华美宫殿:多少华屋楼宇,早已荒草萋萋;可是这破旧茅屋,却保存了千年!当然,谁都知道,茅屋并不贵重,而是因为它的主人——杜甫,曾在这里暂居。

难道,一手掌统天下的皇帝们,比不过这潦倒穷困的小老头吗?

“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已入深秋,寒风吹拂着杜甫单薄的麻衣,还戏弄似的卷走草房茅盖,随意洒抛。南村的调皮孩子眼尖,嘻嘻哈哈,你一捆我一捆,忽地一下,就只剩下几根弯折的草丝,挂在树梢上晃悠。年迈的杜甫只得拄杖叹息。可天还嫌他苦难不够,偏偏此夜下起雨来。

天阴云暗,屋顶大洞小洞,小小的屋里一片泥泞。冷冽的雨乱麻般纷纷扬扬,四处又湿又潮,凉风嗖嗖地灌进来,破旧的被褥被浸得湿淋淋的,又重又冷。小儿子难受得乱蹬,“嗞啦”,补了补的被面又被踢出一个大洞。

杜甫哪里还睡得着!他睡不着,便仰头望天。黑漆漆的天幕苍远深邃——这天底下的百姓又如何了?自己安居锦城尚这般受煎熬,那饱受战祸罹难的劳苦大众呢?天下还有多少比他更困厄的人啊!

杜甫似乎看见远方的苦民在哭诉,在挨饿,在受冻,他的心纠成一团,他多么恨!他多么痛!自己的苦算什么,可是他又能做什么!他只得向天地发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振聋发聩的句子,就是撑起这茅屋千年不倒的千钧梁柱吧!

在草堂中的大廨里,有他的一尊塑像——双手交叠,手心压着一薄册子。那塑像身形单薄,颊骨分明,雕像者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他的潦倒不幸,极力想刻画一个因挨饿而瘦薄的苦人。

不过,雕像者也深知,苦能磨损的不过是他的躯体,他的心志,永远不变。你看他昂首望天,双眉紧促,双眼幽邃,了解他的人一定知道,杜甫永远看着苍生苦难,注视国家疮痍。

他一再失望,但从未绝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渗入他的血脉,一直流淌到他咽气的最后一刻。

既为圣哲,单是有忧思是不够的。“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故人不知何方生死,于是杜甫的一点支撑也没了。

小孩子长期一顿饱一顿饥,面色蜡黄,身瘦体弱,裹着与父亲一样的单衣,显得极不匀称。

杜甫眼看日长多磨,自己也不复年轻,孱弱病躯似乎将填沟壑。但是,苦就苦吧,饿就饿吧,病就病吧——又怎能奈何我呢,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在乱世中,这样笑看人生强韧心态,也许也是人们代代修缮草堂永远凭吊的一大缘由吧?

还记得,老病的杜甫迎来了初春,尽管老眼昏花,可他却不曾有一丝绝望,反而笑谈“春水穿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样挺好,四周模模糊糊,也似在云端,也尝了神仙的日子。

杜甫此时,已像素潭的那块顽石,生活的浪花如何惊骇,他都可以沉默或微笑相对。

杜甫之贤,在漫长的历史中,能与他比肩的人并不多。苦难成就了杜甫,炼出了他的“圣”与“狂”。或许,就是这些,才支撑起了一座永世长存的草堂吧?(指导老师 唐霄翔)

评论 6

  • 酒颂 2019-03-11

    我们的少年派

  • 野獸難溫情 2019-03-11

    看完少年派后,其实我还没看

  • 西风乍起 2019-03-11

    挺少年派!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