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那些画“小人书”的画家们

封面新闻 2019-03-01 19:02 36622

封面新闻记者 何晞宇

陈丹青曾告诉王安忆,他觉得“20世纪以来,中国顶顶了不起的艺术不是油画国画,而是连环画与连续剧”。尤其是前者,从晚清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与古人洋人可有一比”。

从1940年代的《三毛流浪记》,到解放以后的《铁道游击队》、《白毛女》、《山乡巨变》等等,一大批优秀连环画是那个贫瘠的年代,老少咸宜、必不可少的文化滋养,对于成长中的画家们来说,更是重要的视觉启蒙。

上世纪70、80年代,一批四川青年画家靠着画连环画糊口,同时连环画的尺寸天地也成为他们恣意表达的窗口。

1981年,川美77级油画班罗中立在连环画报上发表的作品《辞官记》。

那些年他们都在画小人书

英国艺术史学家迈克尔·苏立文认为,“中国绘画技巧最出色地表现在书籍插图与连环画中。”

近代中国连环画出版从上海开始繁荣。解放以后,出于宣传需要,连环画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发展迅速,成为新中国初期普及最广的通俗读物。1949年到1966年,连环画的发行量高达6亿册。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画家都曾参与连环画的创作。

《连环画报》

1960年代末,罗中立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肄业,被分配到达县某钢厂做锅炉工。为了能继续画画,罗中立配合需要,改画宣传画和连环画,“连环画成了当时美术界,应该说是最繁荣的一个画种。”

虽然大众只当连环画是有趣的“小人书”,但连环画画家却“当它是极严肃,极精美的绘画种类”。一本100页的连环画,画家就要配合剧情创作100幅构图。这对画家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1982年,川美77级版画班周春芽在连环画报上发表的作品《乡场上》

国画家程十发曾表示,连环画对画家来说是最好的锻炼,“因为它迫使你要刻苦地画大量的人体素描和速写,迫使你深入社会生活去写生……也迫使你要认真阅读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名著。”这些都给画家带来宝贵的创作积累。

罗中立画连环画达到痴迷的程度。上世纪70年代中期,罗中立凭借连环画创作在达县已经小有名气。1977年恢复高考,罗中立受女朋友的“怂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但鲜为人知的是,罗中立刚考上川美时,对油画并没有兴趣,依然闷着头画连环画。

叶永青记得,罗中立当时画连环画已经很出名,而且“画连环画能挣到钱,他天天都在家里画连环画“,但是当时“他在单幅画上的创作上还没有特别大的建树。”连罗中立自己也说,“压根我就没有打算在这(油画)上面下功夫,我就想我连环画比你们画得好,其他同学油画画得很好。我说以后我不跟你们画油画。”

1983年,川美77级油画班程丛林在连环画报上发表的作品《意大利小提琴》

不安分的《雪雁》

画家有时会自主创作连环画,如高小华拉着周春芽曾画过一本《血染的早晨》,但大部分连环画创作还是来自报刊杂志的约稿,并成为年青的穷画家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云南艺术家聂荣庆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晓刚和朋友们曾接受一份儿童报纸《蜜蜂报》的邀约,画了许多连环画,“那时画连环画是我们唯一挣外快的工作,每次发稿费都是让大家开心的事情。这份工作曾经也帮助过毛旭辉、叶永青等在穷困中的艺术家。“

1981年,川美77级油画班高小华在连环画报上发表的作品《风筝飘带》

1983年前后,中国当时最著名的期刊《连环画报》邀请何多苓画一套连环画。《连环画报》创刊于1951年,中间曾中断13年,1973年复刊。到1980年,《连环画报》每年印数已经超过110万份。

《连环画报》寄给何多苓的脚本是一部美国短篇小说的片段。小说名叫《雪雁》,作者是保罗·加利科 (Paul GalIico)。这部小说对于国内读者而言,相对冷门,却击中了何多苓的心。

“当时我很有些文学情结——那时大家都有——但因怕苦怕累,从未尝试写作,唯一解决办法是画。《雪雁》似乎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因为该小说很有画面感。”

1985年,何多苓在连环画报上发表《雪雁》

1985年,何多苓在连环画报上发表《雪雁》

此外,何多苓还有个野心,他希望将中国连环画的创作再提升一个档次,让画面超越情节成为主角。带给他灵感的是法国知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一部电影剧本《印度之歌》(1973年)。

这是一部即便现在看来也相当前卫的电影。全片人物没有一句台词,全部由旁白代替,旁白和剧情的关系若即若离,整剧零碎,暧昧,迂回缭绕。杜拉斯独特的创意让何多苓“为之倾倒”。他觉得学习这种“声画对立”的方法,让《雪雁》中“每一幅画面都具备独幅画的价值,可以独立存在”。

何多苓对保罗·加利科的创作意图做了深入的解剖。他认为小说表面上洋溢着陈旧的浪漫主义,但事实上主角命运蕴含着“浓郁的诗意”。为此,何多苓给整组画蒙上了一层雾蒙蒙的阴冷色调。

他希望在《雪雁》能一定程度地排除情节,用画将“文学翻译成形体的诗,而把情节的大部分留给了文字。”《雪雁》全套36幅组画,而文字叙述极简单,有一幅画面甚至没有文字说明。此外,画面和文字也不完全匹配,尤其到小说中的战争情节时,何多苓的画却完全没涉及战争场面。何多苓说,他也不知道这样画出来的作品,还能不能叫做连环画。

但《雪雁》轰动了。在《连环画报》上发表以后,《雪雁》即入选1985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得连环画种类的银奖,成为80年代中期抒情性连环画的代表作。

何多苓《雪雁》组画

何多苓《雪雁》组画

如彗星划过的连环画时代

《雪雁》的手稿,现在正在成都博物馆“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上展出。全套手稿中的11张,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后,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外25张也立刻被藏家买走。

据何多苓回忆,他在《雪雁》中独创的“背影+地平线”的图式,后来还被一些电影导演借鉴。

《雪雁》完成后,何多苓意犹未尽地再次创作了一套连环画,俄罗斯小说家契科夫的《带阁楼的房子》。这一次是何多苓主动向《连环画报》投稿。1987年,44幅《带阁楼的房子》油画插图,再次获得全国美展连环画类铜奖。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组画

连续以油画这种“奢侈”的画法进行连环画创作,世所少见。2008年,据成都本地媒体报道,《雪雁》全套手稿的估价已经飙升至1500万人民币。

不仅是何多苓,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艺术家们没有止境地试验和运用各种风格、形式、技巧创作连环画。然而这样恣意的创作,不久就画上了句号。就在《雪雁》出炉的前后,国内连环画市场已经在迅速萎缩,电视开始出现在千家万户的客厅里。

连环画这种“近乎手工业时代的文化产品”,在此后影像传播翻天覆地的巨变中,难以适应。画家们不再投入精力,创作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艺术样式,而将影像叙述的担子递给了新一代电影导演。

近代连环画在经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后,走入了历史的烟尘中。

评论 2

  • 我就是你 2019-03-03

    不错👍👍👍

  • 我就是你 2019-03-02

    哈哈哈哈哈好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