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陶艺王”①:从小痴迷玩泥巴,一玩就是30多年

封面新闻 2019-03-01 16:43 35489

封面新闻记者 董兴生 王攀 摄影报道

元宵节刚过,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王万富正在工作室里忙活着。随着操作台不断旋转,一块泥胚在王万富的手中,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狮子。过去30多年,王万富一直没有离开过泥土和陶艺。如今,他顶着“汉州陶艺王”的名号,闻名乡里。

为泥巴着迷

读书不认真,却对泥巴情有独钟

王万富的陶艺工作室在广汉市南丰镇双福村,说是工作室,其实也是一家三口住了16年的家。工作室里,所见之处,全是他自己制作的各色陶俑。制陶,王万富这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如果喊我耍一天,,心里就发慌,把陶器摸在手里,心理才舒服。”他说。

时间回到近40年前,那时的王万富还是个喜欢玩泥巴的小男孩。只要手里有一坨泥巴,王万富就能把它变成小汽车、飞机和坦克,有时也捏一些过家家用的杯子和碗。

不过,对泥巴的这份痴迷劲儿,王万富没有用到学习上。“那时候读书不认真,只喜欢玩泥巴。”他说,尽管对泥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单靠自己摸索,“捏出来的泥人还是不成型”。

好在这时候,父亲给了王万富指点。“我父亲以前给人帮工,在很多寺庙见过手艺匠人塑菩萨,也有一点基础。”父亲告诉王万富,泥人不成型,是因为没有做支架。

王万富这才知道,泥塑没有支架,就像人没有骨头,当然就软塌塌不成型。从那以后,他开始用木棍和草绳做支架,做出来的泥人也更加像模像样。

为陶艺着魔

喜欢往寺庙跑,先临摹再塑造

初中还没读完,对学习感觉“没劲”的王万富就辍学了。辍学后,他报了广汉几个画家办的美术班,除了泥塑,美术也是王万富的爱好。在美术班学习的3个月里,王万富接受了素描和国画训练,这都为他日后的制陶手艺打下了基础。

“从美术班结业后,我就对传统的雕塑产生了兴趣。”王万富说。但在那个年月,传统雕塑的标本很有限,他能找到的,就只有各大寺庙和道观里的佛像和神像。

前后几年的时间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经常赶班车往新都宝光寺、成都昭觉寺和文殊院跑,对着佛像一坐就是半天。他不光看佛像,还要用手中的纸笔临摹下来。这个少年就是王万富。

王万富原本的想法是,在寺庙道观里偶遇一位师傅,拜他为师,学习雕塑。但他的想法落空了。“只好全靠自己摸索。”带着临摹好的佛像回到家中,王万富参照临摹图,动手塑缩小版的佛像。

那两年,王万富就像着了魔,“不画画就做雕塑,不做雕塑就画画”。而与他同龄的孩子,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去学别的技术,只有他沉迷在自己的雕塑世界中。“父母也看不下去了,觉得我不务正业。”他说。

再次转变

20出头已成泥塑匠人

“好在我在家里是老幺,父母最后也只能由着我的性子,让我专心玩泥塑。”王万富记得,几年后,当他把做出来的佛像摆出来,震惊了街坊四邻。乡亲们这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居然会塑菩萨了。

王万富说,在他20岁出头的时候,又完成了一次转变,成为一名民间的泥塑匠人。从那时起,陆续有人请王万富去寺庙里塑佛像。“当年,泥塑匠人大都是老师傅,年轻人很少。”

而年轻的王万富凭借高超的泥塑技艺,很快就打出了名气。直到现在,他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给寺庙塑的一尊佛像挣了1000多元。在当时,这算得上一笔巨款。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王万富都痴迷于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题材的泥塑作品。广汉,乃至成都周边不少寺庙和道观里,至今都还有他的泥塑作品。

广汉“陶艺王”②:复制四川说唱俑 让文物活起来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