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检测河流水质 三分之二黑臭水体未公开

封面新闻 2016-12-03 17:11 3198

封面新闻北京12月3日电(记者代睿)黑臭水体是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环境生态问题之一,但全国有多少黑臭水体地方环保部门还没有晒出来?今天下午,“我为家乡测河流”之大学生黑臭水体调查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上发布的大学生检测、调查样本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二黑臭水体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开,同时地方政府黑臭水体治理进度缓慢,在治理方式上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我为家乡测河流” 是由北京科技报社旗下“北科智库”主办的环保实践活动,2016年夏天,75名大学生志愿者按照环保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要求,检测了全国24个省市的83条河流(湖泊),取得700多张调查问卷,800多个检测记录,检出至少20多条地方环保部门未公布的黑臭水体。

发布会现场,项目负责人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对检测、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度解读。项目报告显示,根据仪器检测结果,所有记录中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总计有30份,占比达到了35.2%,总体上也符合公众对于河流生态的印象。而在71份问卷中,显示为 “黑臭”的有47份,占比约为66.2%;为“无黑臭”的24份,占比约为33.8%;这意味着如果以群众感受为评价标准,黑臭水体的情况将会多出一倍。

如果将这些数据和地方环保部门公开水体数据进行比对,仪器检测显示为“黑臭”的30份记录、28个水体中,已经被公示为黑臭水体的有8个,占比约为28.5%;问卷调查显示为黑臭的47处,已经被公示的有11处,约为23.4%;检测和问卷均显示为 “黑臭”23处记录中,已经被公示的有7处。也就是说,以本次调查的样本来看,无论哪种对比方式,地方环保部门所公示的黑臭水体都占比不到三分之一。

洪广玉在发布会上表示,“黑臭水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而且滋生细菌、蚊蝇,危害周边居民健康。发表在《环境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城市黑臭水体离岸20 m 范围内存在微生物浓度聚集现象,离岸200 m 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细菌和真菌污染,而离岸100m 范围内的长居人群存在明显的微生物健康风险。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黑臭水体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发布会上,中国农大志愿者杨艺涵,北京林业大学志愿者魏连雪、马嘉苑分享了她们参加活动的见闻和感受,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了治理黑臭水体、改善河流生态的建议。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彭应登研究员对本次活动的价值、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针对检测、调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延伸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丁爱中则对黑臭河流的评价、治理等进行了点评分析。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