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长漂30年|冯春:在有河流的地方“遍地开花”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 2016-12-03 07:48 2539

2004年,冯春(左二戴白帽者)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流。

1998年,冯春(左二)在雅鲁藏布江漂流。

1986年11月25日,科漂队胜利漂抵东海,图为冯春。

2008年,冯春担任奥运火炬接力手。

【讲述人】

冯春(中国漂流探险运动开创者之一)

【漂流经历】

长江、雅鲁藏布江、科罗拉多大峡谷、玉树巴塘河、云南红河等

1986年的长漂,改变了很多队员的人生轨迹,冯春就是其中的典型。参与长漂之前,他在攀钢机修厂上班,每天对着机器加工齿轮,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他是最早加入长漂的队员之一,在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担任舵手,从沱沱河上游的纳钦曲下水开始了6300公里的长漂征程。

30年前的长漂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职业、爱好乃至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是玉树市政府漂流顾问,也是世界上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之一。除了长江之外,他的足迹遍布雅鲁藏布江、科罗拉多大峡谷、玉树巴塘河、云南红河,漂流里程超过1万公里。他是唯一一位因对中国漂流运动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而入选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的火炬手。

冯春1957年大年初一生于成都。这个有着崇尚自由、爱好冒险的人向记者口述了关于漂流的记忆。也许是对长漂记忆太深刻,每一个时间节点他都可以精确到年月日。

出发:前赴后继,向着长江

1975年之后,我进入攀钢机修厂,做加工齿轮的工人。我清楚地记得,1985年9月5日,我上白班,像往常一样吃完午饭揣着饭盒去收发室看报纸,四川日报一篇题为《长歌祭壮士》的文章让我热血沸腾。尧茂书为赶在美国人之前“首漂”长江,在金沙江通伽峡段不幸翻船遇难。一时间,“长漂”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尧茂书前赴了,我要做后继者。

1986年元旦,我在攀枝花广电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万里长江又一漂》,上书“在四川省地理学会等单位的支持下”成立长江科考探险队,我一下子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当时从攀枝花去成都要乘坐312次列车,耗时16个小时,我前后7次往返成都去报名,在惴惴不安的情绪中几乎无心工作,甚至搓温度计装病以获取病假条。那段时间的日记,满纸尽是“不想干活”“不安”和感叹号。

借调手续繁冗复杂暂且不表,从事武术教练工作的母亲含泪写下同意书的次日,我就拿到了调令,真想痛哭一场。我在日记里写下“这天将改变我的命运”。

4月8日,我们首批队员6人来到成都陆军学校,进行越野、射击、体能等方面的集训,在大渡河训练时,还请了在江河上的木材赶漂人做教练,传授在江上漂流的经验。

6月3日,我们一行46人乘坐空军“图154型”专机飞往拉萨。6月20日,13人小分队终于抵达海拔5400米的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两天之后,我们分乘“前卫号”“攀钢号”“青年号”三艘橡皮艇,从沱沱河上游的纳钦曲下水,开始了6300公里的长漂。11月25日,我们顺利抵达上海,用175天时间,一寸不落地完成了气壮山河的长江首漂。

归来:载誉归来,还想漂黄河

长漂之后,我们载誉归来。长漂指挥部按照一天2.5元的标准发放补助,我一下子领了700多块钱,相当于两年的工资。不仅如此,回到攀技花,单位还给予放一年假、记一等功、涨一级工资等多项奖励,我也被调往工会工作。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没精打采,只要听说哪里有漂流,我就很想参加。“漂流”带给国人的兴奋还在继续。曾经有次采访,记者问长漂队员下一个目标是哪儿,队员回答“黄河”,一旁的小孩嚎啕大哭:“你们都漂完了,等我们长大漂什么!”听者为之动容。

1987年的一天,我无意在火车站听说当初的竞争对手“洛阳队”要去漂黄河,心驰神往。翻出其中一名队员写给我的信,按照通信地址找了过去。他痛陈利弊,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参加,我悻悻而归。后来听说洛阳队在黄漂的时候又死人了。此后12年,漂流热急剧降温,国内再无大型的漂流运动。

在工会工作了一年之后,攀钢成立了公安分局。或许是因为长漂激发了骨子里的那种冒险、崇尚英雄主义的精神,我无法接受生活的平淡,去了公安分局工作。每年的年休假,我不去人山人海的景区凑热闹,偏偏挑珠峰、长江源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探险,在目的地挥舞着攀钢的旗帜拍照。

长漂集训的时候,我被安排在排桨上掌舵。四川人一般喊舵手为“老大”,我当时只有20多岁,“老大”不敢当,被队员戏称“老幺”,于是“幺哥”的昵称逐渐传开。直到1998年漂流雅鲁藏布江时,我正儿八经地当上了副队长和教练,仍被队员亲切地称呼为“幺哥”。

雅漂:从一寸不落,到以人为本

1998年是漂流运动觉醒的一年,珠江漂流、长江源女子漂流、雅漂并驾齐驱,让国人重新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冒险与刺激。人们需要漂流运动。但是在雅漂的时候,我差点遭遇截肢。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号称世界天河,而大拐弯处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别说漂流,最艰难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在徒步穿越时,有时候我们行走了一天,直线距离不过1公里。

要穿越400多公里的征程,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徒步。有一次在江边洗脚,我一脚踩在竹桩上,右脚大拇指一阵钻心的疼痛。我坐在石头上,动手拔掉了几根小竹签,用江水冲洗之后又重新上路,沿江又走了18天,一个月后,才在格尔木一家陆军医院治疗,此刻,膝盖至脚背已经肿大发黑,医生在我右脚大拇指腐烂的肉里挖出一根2公分长的竹签,沉痛地“判决”,你这条腿可能保不住了,只能截肢。如果没有双腿,我还如何漂流?几经周折,我辗转回到成都,终于在川医(华西医院)治疗保住了伤腿。

我们小分队的8人沿江徒步,起初还雇佣了4个民工帮忙背粮食,就这样,其中8天还几乎断粮。有次路过一个村庄,我竟然一口气吃了2斤包谷米饭。环境艰苦,食不果腹,淌血的伤口随时可能让你患上破伤风、败血症,就在这样朝不保夕的境遇之中,我咬牙坚持到最后。

从长漂时候“一寸不落”,到雅漂“以人为本”,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有一段对话耐人寻味,当我们漂至抗耐峡谷口的时候,另一名长漂队友杨勇说“老幺,冲过去算了”,凭经验,我观察了险峻的地形后连忙制止“不行,一定要看一下”。有人在背地里嘲笑“幺哥怕死”,事实上,当我们用了近10个小时走完整个峡谷后,杨勇用仪器测算,峡谷全长16公里、落差144米。真悬啊!如果我们当时贸然冲进峡谷,后果必将是全军覆没。

赴美:18年之后,实现心愿

漂流的人九死一生,我也多次逢凶化吉。我2002年红河漂流时被汹涌激流打出漂流艇,当场休克,打了吗啡也止不住疼痛。医生诊断为颈椎移位,告诫我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将会瘫痪。我不信邪,自己在健身房做康复锻炼,竟完全恢复正常。

早在1986年美国人来漂长江的时候,我和队友赌气,扬言哪一天要去美国漂流。这话搁当年完全是天方夜谭,没想到在18年后,梦想照进了现实。

2004年,听说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要去美国漂流科罗拉多大峡谷,我几经周折办理了签证手续出国。7月13日,我们8个中国人外加1个美籍华人组队下水,漂流了15天,总里程370多公里。结束那天是7月27日,18年前的那天,长漂队友孔志毅驾驶着密封船在叶巴滩遇难,再也没有浮出水面。上岸之后,我跪在河边久久不起,默念孔志毅的名字:“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替你漂到了美国。”

这趟美国之行令我大开眼界,老外不仅装备先进,漂流的理念也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在国内使用木制的船舵,而美国人使用碳纤材料,轻便、耐磨、韧性好,我拿着爱不释手。而且美国人主张一天漂流不超过5个小时,既可以保存足够的体力应付险情,又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与壮美。要知道在长漂的时候,我们为了争“首漂”荣誉,一天漂12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

有人问,如果当年就采用这样的装备,我们为长漂缴纳的过路费是否可有“折扣”?我从来不去想如果,因为人生也没有那么多如果。何况当时的物质基础、科技水平,也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假设。

我更愿意向前看,把这些漂流技术和经验教授给后人,不希望再有人重蹈覆辙。

回望:肩负重任,停不下来

而后十几年,我像一朵蒲公英一样,在有河流的地方遍地开花,向更多年轻人推广漂流这项极富冒险精神的运动。

2005年受川大之邀,组建中国第一支大学生漂流队;次年,又去西藏林芝地区组建藏族漂流队,其中还有一支大学生女子漂流队;2010年得知国际漂流联合会的存在,原来漂流也像其他的运动一样有世界杯、锦标赛,于是立即回西藏着手申办漂流世界杯……

这样的漂泊和奔走,让更多人开始熟知、甚至喜欢上漂流。直到2014年元月,我在一家骨科医院邂逅了现任玉树市委书记,聊到漂流运动对提高城市影响力的作用。他伸出橄榄枝:“你能不能来玉树工作3年?”巴塘河穿城而过,是玉树的母亲河,落差、水流量都具备承办赛事的资质。其实早在2013年,我曾畅想在玉树巴塘河举办漂流比赛,于是当即立下“军令状”,用3年时间在玉树做成全国首个漂流世界杯赛。

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高原工作,我时常整夜失眠,呼吸不畅,脑海里牵挂着河道和赛事。每年用一个月的时间清理河道,引进动力漂流艇作为救援,成立首个高原漂流培训基地——这就是我在玉树放的“三把火”。2016年4月9日,国际漂流联合会主席乔·威利·琼斯来玉树考察,在金沙江边,我向他讲述了30年前波澜壮阔的长漂故事。他啧啧称赞,连竖大拇指,原来他当年差点参与长漂。这场迟到了30年的会面,直接促成了2016年玉树漂流世界杯的顺利举办。

从美国漂流归来,我一直有个“挂桨”的念头,征服了几大江河峡谷之后,找不到目标和乐趣。而且这么多年的孤军奋战,肩负的责任太重,有时候也会觉得疲惫。到了我这个年龄,早已没有年轻时候的征服欲,只是把漂流当作一项运动,或者一种爱好,走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事业,我已经停不下来。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 图片由冯春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