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学生手机:立法禁用,粗暴无效

封面新闻 2019-02-13 15:11 35686

□ 李晓亮

凡事并非一面,因果也是相互的。不像真空,无杂质干扰,链条清晰。也不像木工,物理加工,不增不减,一目了然。生化医疗等领域,就复杂得多。

实验结果,常始料未及。比如,一些自然科学诺奖,都是“意外”产物。这不是说,实验错误,而只表明当前认知水平,相比未知世界,实在有限。科学的意义,就是在一步步实践探索中,拓宽对未来的认知和想象。

科幻为何受追捧,不就源于此么?今天的生活,在过去看,就是科幻。可惜,科学公式无法解决社会议题。否则,科幻也就终结了。因为,未来将丧失想象空间,只剩一个结果,人工智能或说电脑网络接管主宰一切,那人间也就没有人气儿了。

这也是科幻一大母题,即机器觉醒与抗争相关的故事。好在,近未来我们是看不到这一盛况的。别说离真正人工智能还很遥远——现也只有人操控的人工智能战胜职业棋手或电竞选手,就是稍微搭点边儿的智能手机的使用,都会引起极大争议。

“专家建议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用智能手机,你认同吗”(2月12日《法制日报》)。这不是新话题。因为哪怕没有这条建议,关于中小学禁手机的新闻也从未绝迹:“学校举行砸手机大会”“中学生轮流上台砸手机,老师:自愿的;网友:他都哭了”……

“收,砸,禁”,套路都不鲜见。整治宿舍“热得快”、烧水壶、电火锅等时,也是如此。“公捕公判”,示众文化,经久不衰。但是,手机毕竟不同于火灾隐患的违禁电器。且更大误解在于,不是成绩不好都是手机的锅,也非砸了手机,成绩自然上涨。

这里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如《疯狂外星人》所讽刺的更复杂的染缸文化。低头族是社会问题,校园只是被动波及。这也是“‘常回家看看’入法”等“立法万能”思维的延续。事实证明,空巢依然不是“入法”就能解决的。同理,手机之于学生,也是如此。堵不如疏,细致耐心引导监控都比粗暴的立法或打砸有效。

评论 2

  • 东东88 2019-02-14

    [困]

  • 东东88 2019-02-14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